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棍棒的意思、棍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棍棒的解释

(1) [stick]

(2) 棍子和棒的总称

(3) 器械体操用具

(4) [cudgel]∶包着皮的铅头棍棒、警察指挥棒或用作大头短棒的其它物体

详细解释

棍子和棒的总称。可用作器械体操用具或武术器械等。古时多用作武器。《水浒传》第十四回:“﹝ 晁盖 ﹞夺过士兵手里棍棒,劈头劈脸便打。”《水浒传》第三四回:“那一百四五十军汉、寨兵,各执着缨枪棍棒,腰下都带短6*刀利剑。”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棍棒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棍棒"是汉语中常见的复合名词,其释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该词由"棍"与"棒"两个同义语素并列构成,均指长条形击打器具。《汉语大词典》补充说明,二者区别在于形制粗细,"棍"多指较细长物,"棒"则侧重粗硬特征,组合后泛指各类圆柱形打击工具。

二、详细义项

  1. 实物器具:指用木材、金属或塑料制成的长条形器械。《中国武术大辞典》记载,传统棍棒按形制可分为齐眉棍、三节棍、狼牙棒等类型,广泛应用于武术训练与实战。
  2. 惩戒工具:在《古代刑具考》中可见,明清时期将棍棒列为官方刑具,尤以水火棍、杀威棒最具代表性,常见于衙署刑罚场景。
  3. 文学意象:鲁迅《阿Q正传》等现代文学作品常以棍棒象征暴力压迫,该用法在《文学象征词典》中被归入社会批判类意象系统。

三、文化延伸 《说文解字注》揭示构字本源:"棍"从木从昆,取树木浑圆之意;"棒"从木从奉,暗含双手持握之态。二者组合完整呈现器具的物理特性与使用方式,体现汉语构词的形象思维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棍棒”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综合历史、文化及实用场景多维度展开:


一、基本定义

棍棒(拼音:gùn bàng)是棍子与棒子的总称,泛指圆柱形长条状物体。按用途可分为三类:

  1. 普通棍棒:日常使用的木质或金属材质工具,如拐杖、农具等。
  2. 器械用具:用于体操、武术训练或表演的专用器械,如少林棍、齐眉棍等。
  3. 特殊工具:包皮的铅头警棍、指挥棒等,多用于执法或防身。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与早期应用
    棍棒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武器之一,原始社会用于狩猎和防御野兽。商周时期发展为“殳”,成为战车五兵之一,多以木制,后期加装青铜或铁质棍头增强杀伤力。

  2. 军事地位的演变

    • 魏晋至唐:棒术渐兴,唐代军中装备量近两成,用于对抗骑兵。
    • 宋代:因重甲骑兵兴起,棍棒因击打范围广、破甲效果好而普及,民间出现“雷棒”等技术流派。
    • 明代:棍法技术达巅峰,少林棍法、俞大猷《剑经》系统化,成为武术代表器械。

三、文化意义与衍生用途

  1. “百兵之祖”的象征
    棍棒被视为人类最早掌握的武器,其使用促进了工具制造和社会进步,被誉为“创造人类历史的武器”。

  2. 医学应用
    蒙医通过酒消毒的棍棒点穴,治疗颈椎病、腰肌劳损等疾病,体现其多功能性。

  3. 现代场景
    除武术和运动外,也用于警察防暴、舞蹈表演等,如指挥棒、菲律宾魔杖(Eskrima)等。


四、相关术语


以上内容综合了词典释义、历史文献及文化研究,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武经总要》《剑经》等典籍或权威武术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背驰奔命毕身不落手不殄初藳除省雌逊怠工当路君淡沱雕悍蛾斗芳辰坊夫奋蹄父舅龟组何不哄腾侯度淮南方惶急虎超龙骧剪纸见知法夹日届候揭条絜知金城石室金兰之契笼炉露酒满目疮痍楣窗谬説排纂槃涧劈烈破酒琴瑟和好杞梓连抱券契散衍山坻圣德十緵布水解四绝碑四苦桃笙瓦裂王母吴醥无恶不为宪范肖翘小晌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