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时弘文馆、史馆、集贤院等编修、教授之类的官员。《新唐书·礼乐志五》:“其中春、中秋释尊于 文宣王 、 武成王 ……学官、馆官位於县东,当执事西南,西向,学生位於馆官之后。”
“馆官”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1. 历史官职(唐宋时期)
指唐宋时期弘文馆、史馆、集贤院等机构中负责编修典籍、教授学生的官员,属于文职类官职。例如《新唐书·礼乐志五》记载,馆官在祭祀等礼仪活动中需按特定方位站位,与学官、学生共同参与仪式。这一释义在多个权威词典中均有明确记载。
2. 成语中的引申义
作为成语时,“馆官”被解释为“为官不作为,只享受待遇却不履行职责”,带有贬义色彩。这里的“馆”代指官署,“官”则强调官员身份,合起来讽刺尸位素餐的行为。
3.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现代汉语中,“馆官”偶尔用于指代使馆官员(如“驻澳使馆官员”),但此用法较少见,更多是字面组合而非固定词汇。
总结需注意:
建议在具体文本中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其指向。
《馆官》是一个汉字词组,它指的是古代宫廷内的官员。在古代中国,皇帝居住的地方被称为馆,负责管理馆内事务的官员则被称为馆官。
《馆官》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馆和官。
馆的部首是韦字旁,它的笔画数是6。
官的部首是宀字旁,它的笔画数是8。
《馆官》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国,皇帝的居所被称为馆,而负责管理和处理馆内事务的官员被称为馆官。
馆官的繁体写法为館官。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但是,馆官这两个字的基本形状并没有发生显著改变,只是书写风格可能有所差异。
1. 他被任命为皇宫的馆官,负责管理皇帝的日常生活事务。
2. 馆官们必须具备高度的谨慎和忠诚,以维护皇宫的秩序和稳定。
1. 馆舍:指宫殿或其他类似的建筑物。
2. 官员:指担任政府职务的人。
3. 官府:指政府机构。
1. 御史:指负责监察官员和整治朝廷的官职。
2. 管家:指负责管理家庭或机构内事务的人。
3. 司事:指在官府或寺庙中负责管理事务的人。
平民:指不属于统治阶级或担任官职的普通百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