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火厤 ”。古指以火德为象征的王朝历数。 南朝 梁 陶弘景 《许长史旧馆坛碑》:“ 梁 天监 十三年,敕质此精舍,立为朱阳馆。将远符先徵,定祥火厤。”《隋书·音乐志下》:“火灵降胙,火历载隆;蒸哉帝道,赫矣皇风。”
火历是中国古代以火星(心宿二)运行周期为基准的历法体系,其核心内涵与天文观测及农业周期密切相关。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火”在历法中专指心宿二,即天蝎座α星,古人通过观测其黄昏时在东方地平线出现的时刻来确定季节更替。
该历法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主要应用于黄河中下游流域。《尚书·尧典》中“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的记载,即指通过观测“大火星”位置确定夏至节点。在历法构成上,火历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月对应特定的农事活动,如《夏小正》所述“初昏大火中,种黍菽”的物候记载。
从文化象征角度,《左传·襄公九年》载“心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说明火历与原始宗教祭祀存在密切联系。这种以星象定农时的体系,直至战国时期才逐渐被二十四节气体系替代,但在《诗经·豳风·七月》中仍保留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历法遗存。
来源参考:
“火历”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上古历法
指庞朴先生考证的一种上古历法,以观测大火星(天蝎座α星,即心宿二)的运行规律作为授时标准。古人通过观察该星在四季中的位置变化(如黄昏见于东方为春季开始),制定农事周期。这种历法早于干支历,是华夏早期文明的重要时间体系。
王朝历数象征
古代王朝推崇“五德终始说”,以五行中的“火德”象征政权正统性。“火历”特指以火德为王朝历数的代称,常见于文献中对帝王正统性的赞颂。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上古天文与历法的关系,可参考《尚书·尧典》或《夏小正》等典籍。
阿傍茇涉傧畔不识钗德吵窝子敕身吃相冲佑观筹马寸进大脚三盗心颠委递谢旛盖房心氛昏贯鱼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好住赫昈昈槐花划线画札降榻嘉诏节然解星酒式及物动词君子之交康回戡戮龛牖礼拜堂栗留纳陛耐用品攮颡拟订裒刻秋迳柔温三唱烧鷰生搬硬套双回门竖拂顺动熟切店通牒退弱頽顔托口拓展洼隆危豁偎亵无为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