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plomatic note] 一国通知另一国并要求答复的文书
最后通牒
(1).书面通知。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小仓山房文集》:“ 王 深然之,缮稿数千言,通牒大府。”
(2).一个政权通知另一个政权并要求对方答复的文书。 瞿秋白 《乱弹·新英雄》:“所谓‘战略上的退却’就等于 日本 最后通牒所要求的退却,而且还要倍一倍。”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第三章:“这一段话很像最后通牒,又像宣战之前的口头通知,也有点叫阵的意味。”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通牒汉语 快速查询。
通牒作为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国家或机构间正式发出的书面声明,通常包含具体要求、立场或警告,并限时要求对方回应。该词源于古代外交文书形式,现代多用于法律、政治及国际关系领域,具有明确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基本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通牒是“一国通知另一国并要求答复的外交文书”,强调其作为正式外交手段的性质。《汉语大词典》进一步指出,通牒需“载明具体诉求与期限”,若未获回应则可能触发后续行动,如经济制裁或军事干预。
历史演变
通牒最早见于唐代外交文书,称为“牒文”。宋代《集韵》记载:“牒,官府移文谓之牒。”至明清时期,“通牒”一词逐渐定型,成为国家间交涉的规范形式。《辞海》补充,近代通牒多用于宣战、领土争议等重大国际事件,如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前对清政府发出的“最后通牒”。
法律与外交属性
根据《国际法词典》,通牒需符合三项要件:书面形式、明确要求、合理期限。其法律效力受《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约束,要求接收方须在期限内作出“明确且实质性回应”。若未履行,发出方可依据国际法采取进一步措施。
现代使用场景
当代通牒不仅限于国家层面,如企业并购中收购方对目标公司发出的“收购通牒”,或国际组织对成员国违反条约的“履约通牒”。《法学百科》指出,此类文书需由法律机构或授权代表签署,并保留原件作为法律证据。
“通牒”是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和政治含义的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通牒(tōng dié)指一国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国并要求对方在规定期限内答复的外交文书,通常带有强制性或警告意味。其核心特征包括:
瞿秋白在《乱弹·新英雄》中将“战略退却”类比日本通牒要求,体现其政治隐喻性;白居易《杜陵叟》中的“尺牒”则反映古代行政文书形式。
如需了解具体外交案例或法律应用细节,可参考外交档案或《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相关条款。
邦本备盛伯通庑厕迹豺舅长人赤骨刺网挫过缔构东使斗触范轨方外士噶当派盥洗和扰红裳黄雀环激辞节槎羯磨襟头忌忤拒物轲思宽垲亏心事柳梢麻织品名公钜卿暮鹨凝冱排袅婆子牵合傅会谦明耆绅色弱山妇摄领椉云石甗师友受遗水浇地头昏土阜外傅望子武曲星戊戌维新衔锋想不开相同仙人衣晓旨谢不敏谢咎亵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