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裒刻的意思、裒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裒刻的解释

掊刻。谓苛敛民财。《宋书·晋平剌王休祐传》:“在 荆州 ,裒刻所在,多营财货。”《陈书·后主纪论》:“ 后主 因循,未遑改革,故 施文庆 、 沉客卿 之徒,专掌军国要务,姦黠左道,以裒刻为功。” 宋 叶适 《兵总论二》:“而上下方扬扬然自以为得计,为之治文书,聚财赋,尽用衰世裒刻之术,取於民以啗之而犹不足。”《明史·万士和李汝华等传赞》:“ 李汝华 司邦计,值兵兴餉絀,请帑不应,乃不能以去就争,而权宜取济,遂与裒刻聚敛者同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裒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聚敛民财,苛酷剥削,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该词由“裒”与“刻”二字组合而成,具体解析如下:

  1. 字义解析与核心含义:

    • 裒 (póu):本义为聚集、收集。在“裒刻”一词中,特指聚敛财物,尤其指当权者向民众搜刮钱财。
    • 刻:本义有雕刻、苛刻、严酷等意思。在“裒刻”一词中,取其苛刻、严酷之意,形容聚敛手段的残酷无情。
    • 合义:因此,“裒刻”即指用苛刻残酷的手段聚敛、搜刮民财。它强调的不仅是敛财的行为,更突出这种行为对百姓造成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2. 历史语境与用法: “裒刻”一词多见于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官吏、统治者或豪强的横征暴敛行为。这种行为往往超出法定的赋税额度,采用各种名目和手段盘剥百姓,导致民不聊生。例如:

    • 《宋史·食货志》等史书中常有记载,批评某些地方官员“专务裒刻”,即一心只想着如何搜刮民脂民膏。
    • 古代奏章、政论文章中也常用此词揭露和抨击贪官污吏的暴行。
  3.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聚敛、搜刮、盘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
    • 反义词: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与民休息。

“裒刻”是一个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古代汉语词汇,意指统治者或官吏以残酷苛刻的手段聚敛、搜刮百姓的财物。它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剥削压迫行为的谴责。理解此词需结合“聚敛”(裒)与“严酷”(刻)的双重含义,并置于古代吏治腐败、民生疾苦的历史背景中考察。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裒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释义
指通过苛税或暴敛手段聚敛财物,具有明显的剥削性质。

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陈书·高祖本纪上》:“武林侯萧谘为交州刺史,以裒刻失众心。”另在《南史·循吏传序》中描述贪官时提到“裒刻聚敛,侵扰黎甿”,均用于批判官吏苛税扰民的行为。

辨析
需注意与“錾刻”(zàn kè)区分,后者是金属雕刻工艺(如、3所述),两者发音、含义均不同。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古籍或历史研究语境中,具有贬义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阿拉奇白水泥趵趵驳跞踣銕拆钱铛脚政除涂厝身稻菽吊临东洋车风电风行雨散风月无边工人士公实工蚁拐棒子闺荜鬼号轨乱国故汉族横潢鹤怨猿惊鸿炉护调胡胡祸祟节要阱陷禁烟金掌金祗拒讳窠擪涟漪里藏柳绵灭种明殿貔武千金弊帚耆户长嬛薄秋堂权宦人名诗柔韧塞翁之马桑海沈祠水饰弹冠振衿天启托依涂炭生灵咸感习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