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榜进士的意思、两榜进士的详细解释
两榜进士的解释
即进士。科举时代,谓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进士名列两榜,故称。《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原来这 王乡绅 也是两榜进士出身,做过一任监察御史。”
词语分解
- 两榜的解释 甲榜和乙榜的合称。亦指进士。 唐 黄滔 《酬徐正字夤》诗:“名从两榜考昇第,官自三臺追起家。” 元 欧阳玄 《试院倡和》诗之一:“两榜復科新大比,三人联事旧同年。”《明史·选举志一》:“其后宗学寖
- 进士的解释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为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 详细解释.古代指贡举的人才。《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郑玄 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荐举
专业解析
两榜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特定称谓,特指通过乡试和会试两级核心考试选拔的进士。其含义需结合明清科举体系理解:
一、核心定义与制度背景
-
“两榜”指代双重考试
“两榜”指科举中乡试(省级考试)与会试(京城礼部考试)的放榜结果。考生需先通过乡试成为举人(第一榜),再通过会试成为贡士(第二榜),最终经殿试获“进士”头衔。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清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
进士的等级与地位
殿试虽名义上决定最终排名,但实际不淘汰考生。因此通过会试者即锁定进士资格,统称“两榜进士”,以区别于仅通过乡试的举人。
来源: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
二、明清两代的差异
- 明代:进士分“甲榜”(进士出身)、“乙榜”(举人出身),故“两榜”亦指甲、乙榜。
- 清代:取消甲、乙榜之分,“两榜”专指乡试与会试的连续中榜。
来源: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
三、社会地位与文化意义
两榜进士代表科举体系的最高学术成就,享有:
- 优先任官资格:直接获授中央或地方官职,如翰林院庶吉士、知县等。
- 社会声望:被视为“正途出身”,在宗族、地方享有特殊礼遇。
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
四、辨析常见误区
- 非“两次放榜”的字面义:强调考试层级而非放榜次数。
- 区别于“同进士出身”:殿试后分三甲,一甲三名(状元等),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均属两榜进士范畴。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清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
-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年。
网络扩展解释
“两榜进士”是明清科举制度中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权威搜索结果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两榜进士”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中乡试(乙榜)和会试、殿试(甲榜)两阶段考试,最终获得进士功名的考生。具体来说:
- 乙榜:即乡试中举后获得的举人身份;
- 甲榜:通过会试、殿试后取得的进士身份。
二、科举流程关联
-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举行,考中者称“举人”,上榜名单称乙榜。
- 会试与殿试:举人赴京参加会试,通过后再由皇帝主持殿试,确定进士名次,最终公布甲榜。只有连续通过这两榜的考生,才能称为“两榜进士”。
三、特殊说明
- 与普通进士的区别:清朝允许未中举的监生等直接参加会试,但此类人即使考中进士,仍不算“两榜进士”。
- 社会地位:两榜进士被视为“正途出身”,在官员任命中优先于捐纳等“杂途”。
四、官职授予
进士最低可授七品官职(如知县),成绩优异者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例如《官场现形记》中提到的“王乡绅”便是两榜进士出身,曾任监察御史。
“两榜进士”不仅代表科举考试的最高成就,更是明清时期官员选拔体系中的重要身份标识,体现了科举制度下“举人—进士”进阶的严格性与社会认可度。
别人正在浏览...
安于现状傍生标劲宾次裨益搏桑残帙澄别丹黻鼎路门顶马多用途货船翻撷飞驿风山佛饼功利主义贯鱼之序跪炉号噪化钱回龙汤活埋火盆柿机断嫉忌儆报锦帷晋阳之甲趷蹬宽剩钱老气横秋立储埒名林珍蛮婆蒙冲囊锥露颖塸堣破弱羬羊碛磈睿相伤寒论蛇入鼠出使长实缺帅垣术籍司成松绿岁报逃遁恬漠添枝接叶土族枉讼威黜瓮尽杯乾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