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行免役法时于所收免役钱、助役钱外增收的钱。又称免役宽剩钱。 宋 苏轼 《论给田募役状》:“臣窃见先帝初行役法,取宽剩钱不得过二分,以备灾伤。” 宋 吕陶 《奏乞放免宽剩役钱状》:“臣本州四县,已有宽剩钱四万八千七百餘贯。”亦省作“ 宽剩 ”。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九:“新法初行, 师中 希司农意指,多取宽剩,令 韩公 与富民均出钱,亦为士论所鄙。”
宽剩钱是宋代推行免役法时征收的一种附加税费,其核心特点和历史背景如下:
1. 基本定义与征收背景
宽剩钱又称“免役宽剩钱”,是王安石变法期间(1070-1076年)在免役钱、助役钱基础上额外征收的款项。其目的是为地方财政储备资金,以应对灾荒或突发公共事务的开支。
2. 制度设计与争议
3. 历史意义
宽剩钱体现了宋代赋役货币化改革的尝试,虽因执行问题加剧社会矛盾,但也为后世役法调整提供了经验。苏轼曾建议将其用于“给田募役”,即将款项购置田地,以田租替代直接征税。
如需具体历史文献案例,可参考、4、6中的《论给田募役状》《奏乞放免宽剩役钱状》等原文记载。
《宽剩钱》是一个成语,意为宽裕而有余钱。宽指富裕,宽裕;剩指余额,多余;钱指财富、财帛。
宽剩钱的拆分部首是宀、刀、钅;笔画数分别为5、2、9。
《宽剩钱》是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陈员外的人非常慷慨,对亲朋好友都很大方,因此在乡里声名卓着。后来他破产了,工夫发现他无人帮助,都把他的仿美堵在门外。
《寬剩錢》是宽剩钱的繁体写法。
古时候宽剩钱的写法并不一样,宽的古代写法是寬,剩的古代写法是剰,钱的古代写法是錢。
1. 他经常省吃俭用,为的是能宽剩钱。
2. 这位富商宽裕得很,每个月都能宽剩钱。
宽阔、宽大、宽容、剩余、剩饭、剩菜、钱财、银钱、金钱等是与宽剩钱相关的词汇。
荷包满满、富可敌国、盈余等是与宽剩钱意思相近的词语。
穷困潦倒、赤贫、一贫如洗等是与宽剩钱意思相反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