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ee;escape;evade] 逃跑;隐藏躲避起来
逃遁的散兵
亦作“ 逃遯 ”。逃走;逃避。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贵;获虏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贱。”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西戎之首,北虏之渠,怛威愧德,失据狼狈,收其种落,逃遁远去。” 郭沫若 《蜩螗集·<题关山月画>跋》:“揆厥原由,盖因 明 清 之际,诸大家因宗社沦亡,河山之痛,沉亘于胸,故採取逃遯现实一涂以为烟幕耳。” 茅盾 《子夜》十八:“四小姐所欲不遂,当然逃遁到《太上感应篇》。”
“逃遁”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逃离、躲避”的行为,常带有隐蔽或迅速离开的意味。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义分解
常见用法
近义词对比
语境示例
使用注意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便深入分析。
逃遁(táo dùn)是一个动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辶”、“车”,共有10个笔画。
逃遁的意思是指逃离、逃走,常用来形容某人躲避现实或逃避困境的行为。这个词的来源来自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史记》一书中。
逃遁的繁体汉字为「逃遁」(táo dùn)。
逃遁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汉字写法并无太大差异,都是由「逃」和「遁」两个部首组成。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稍微不同的写法,但总体上和现代写法相似。
1. 他感到疲惫不堪,只想找个地方逃遁一段时间。
2. 面对巨大的压力,他选择了逃遁,不再面对现实。
逃遁的相关词汇有:逃离、逃跑、逃避、逃逸。
与逃遁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遁世、远离、避难、躲避。
与逃遁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坚守、勇敢面对、接受挑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