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石。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尔时暴骨在野,於草蓬磧磈中,得顶骨二,脛骨三,零骨三十六屑。”
“碛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来源分析:
作为成语(qì lí)
指地势高而难行,比喻事情困难艰辛。例如:“这条山路碛磈难行,需格外小心。”
作为普通词语(qì wěi)
指沙石堆积的地貌。例如清代文献中提到的“草蓬碛磈中”,即描述沙石遍布的环境。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释义,若用于文学比喻,可采用成语含义;若描述地理环境,则侧重沙石或地貌特征。
《碛磈》是一个双音词,意为在干燥地面上形成的沙石堆。碛指的是沙地,磈指的是石头。因此,碛磈指的是由沙石堆积形成的地面。
《碛磈》的部首是石(石字旁边有个小横),它的总笔画数是13画(碛有5画,磈有8画)。
《碛磈》是一个汉语词汇,起源于古汉语。它的繁体字写作「磧磏」。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碛磈》在古代的写法为「磧欚」。
1. 远处的大漠之中,一片碛磈连绵不绝。
2. 这座沙漠中有无数碛磈,使人难以穿行。
3. 行走在碛磈上,每一步都需要额外的力量。
1. 黄沙碛磈
2. 沙石碛磈
3. 沙漠碛磈
1. 沙丘
2. 沙坡
3. 沙堆
1. 平原
2. 高地
3. 山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