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進士。科舉時代,謂考取舉人的榜為乙榜,考取進士的榜為甲榜,進士名列兩榜,故稱。《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原來這 王鄉紳 也是兩榜進士出身,做過一任監察禦史。”
“兩榜進士”是明清科舉制度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權威搜索結果綜合解釋如下:
“兩榜進士”指的是通過科舉考試中鄉試(乙榜)和會試、殿試(甲榜)兩階段考試,最終獲得進士功名的考生。具體來說:
進士最低可授七品官職(如知縣),成績優異者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例如《官場現形記》中提到的“王鄉紳”便是兩榜進士出身,曾任監察禦史。
“兩榜進士”不僅代表科舉考試的最高成就,更是明清時期官員選拔體系中的重要身份标識,體現了科舉制度下“舉人—進士”進階的嚴格性與社會認可度。
《兩榜進士》這個詞指的是古代科舉制度中考中兩榜的進士。在古代中國,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分為鄉試和殿試兩個階段。進士是鄉試和殿試均考取合格分數的考生。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兩榜進士》這個詞由兩部分組成:兩(部首:一,筆畫:二)+榜(部首:木,筆畫:五)+進(部首:辶,筆畫:辶)+士(部首:土,筆畫:四)。總體來說,這個詞包含9個筆畫。
【來源】
《兩榜進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代的科舉制度中,進士分為三次考試:府試、院試和殿試。考中前兩次試的人稱為兩榜進士。
【繁體】
《兩榜進士》(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兩榜進士》(文言文漢字寫法)
【例句】
他在鄉試和殿試上都取得了高分,最終成為了一名兩榜進士。
【組詞】
科舉、鄉試、殿試、合格、府試、院試
【近義詞】
雙榜進士
【反義詞】
一榜不中進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