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榜進士的意思、兩榜進士的詳細解釋
兩榜進士的解釋
即進士。科舉時代,謂考取舉人的榜為乙榜,考取進士的榜為甲榜,進士名列兩榜,故稱。《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原來這 王鄉紳 也是兩榜進士出身,做過一任監察禦史。”
詞語分解
- 兩榜的解釋 甲榜和乙榜的合稱。亦指進士。 唐 黃滔 《酬徐正字夤》詩:“名從兩榜考昇第,官自三臺追起家。” 元 歐陽玄 《試院倡和》詩之一:“兩榜復科新大比,三人聯事舊同年。”《明史·選舉志一》:“其後宗學寖
- 進士的解釋 隋唐科舉考試設進士科,錄取後為進士。明清時稱殿試考取的人 詳細解釋.古代指貢舉的人才。《禮記·王制》:“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 鄭玄 注:“進士,可進受爵祿也。”.薦舉
專業解析
兩榜進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特定稱謂,特指通過鄉試和會試兩級核心考試選拔的進士。其含義需結合明清科舉體系理解:
一、核心定義與制度背景
-
“兩榜”指代雙重考試
“兩榜”指科舉中鄉試(省級考試)與會試(京城禮部考試)的放榜結果。考生需先通過鄉試成為舉人(第一榜),再通過會試成為貢士(第二榜),最終經殿試獲“進士”頭銜。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明清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
進士的等級與地位
殿試雖名義上決定最終排名,但實際不淘汰考生。因此通過會試者即鎖定進士資格,統稱“兩榜進士”,以區别于僅通過鄉試的舉人。
來源: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三聯書店)
二、明清兩代的差異
- 明代:進士分“甲榜”(進士出身)、“乙榜”(舉人出身),故“兩榜”亦指甲、乙榜。
- 清代:取消甲、乙榜之分,“兩榜”專指鄉試與會試的連續中榜。
來源: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中華書局)
三、社會地位與文化意義
兩榜進士代表科舉體系的最高學術成就,享有:
- 優先任官資格:直接獲授中央或地方官職,如翰林院庶吉士、知縣等。
- 社會聲望:被視為“正途出身”,在宗族、地方享有特殊禮遇。
來源: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三聯書店)
四、辨析常見誤區
- 非“兩次放榜”的字面義:強調考試層級而非放榜次數。
- 區别于“同進士出身”:殿試後分三甲,一甲三名(狀元等),二甲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均屬兩榜進士範疇。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曆史大辭典·明清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三聯書店,1958年。
-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中華書局,1984年。
- 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三聯書店,1998年。
網絡擴展解釋
“兩榜進士”是明清科舉制度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權威搜索結果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兩榜進士”指的是通過科舉考試中鄉試(乙榜)和會試、殿試(甲榜)兩階段考試,最終獲得進士功名的考生。具體來說:
- 乙榜:即鄉試中舉後獲得的舉人身份;
- 甲榜:通過會試、殿試後取得的進士身份。
二、科舉流程關聯
-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舉行,考中者稱“舉人”,上榜名單稱乙榜。
- 會試與殿試:舉人赴京參加會試,通過後再由皇帝主持殿試,确定進士名次,最終公布甲榜。隻有連續通過這兩榜的考生,才能稱為“兩榜進士”。
三、特殊說明
- 與普通進士的區别:清朝允許未中舉的監生等直接參加會試,但此類人即使考中進士,仍不算“兩榜進士”。
- 社會地位:兩榜進士被視為“正途出身”,在官員任命中優先于捐納等“雜途”。
四、官職授予
進士最低可授七品官職(如知縣),成績優異者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例如《官場現形記》中提到的“王鄉紳”便是兩榜進士出身,曾任監察禦史。
“兩榜進士”不僅代表科舉考試的最高成就,更是明清時期官員選拔體系中的重要身份标識,體現了科舉制度下“舉人—進士”進階的嚴格性與社會認可度。
别人正在浏覽...
柏樹台八眉雹災貶潔膘滿波茲南材幹鸱苕重規疊矩綢緞殚屈吊場地熱電站凍雪對鄰憣然風鬥蜂牖福謙告助沆茫和會褐衣蔬食黃帳唿喇建號柬埔寨棘林妗妗錦絃蠲損拘累麇駭雉伏空穴拉法格立逼栗木賃居麻織品麪黏密封腦門兒卿佐啟予月氏三佞三陽傷風敗俗聖圖數往知來嗣爵四時田園雜興桃水騰跣童身王使纨褲膏粱無機可乘飨食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