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掠剩的意思、掠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掠剩的解释

抢劫后的剩余之物。 宋 范成大 《劳畬耕》诗:“姦吏大雀鼠,盗胥众螟蝝。掠剩增釜区,取盈折緡钱。” 宋 范成大 《秋日田园杂兴》诗之五:“牋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掠剩(lüè shè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源于佛教观念,指对超出个人应得份额的财富进行夺取或削减的行为或结果。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文化内涵及现代引申义进行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佛教经济伦理概念

    指超出个人福报应得份额的财富(即“剩财”),常被鬼神或因果规律强制剥夺,以维持命运平衡。此义项源自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强调财富需与德行相配,强求不义之财终将被外力剥夺。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1922年)释“掠剩”为“夺取余剩之财物”,指冥冥中对非分所得的惩戒。

  2. 引申为剥削与掠夺

    在世俗语境中,可泛指权贵阶层对民众财产的巧取豪夺,如苛捐杂税、强征暴敛等行为。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1990年)收录该词条,释义为“劫取剩余之物”,例证引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判赋税制度:“使民…岁岁掠剩之余,无复有生之乐。”。


二、语源与典故


三、文化内涵

  1. 劝善惩恶的伦理警示

    通过“掠剩”概念警示世人安守本分、戒除贪欲,体现佛教“知足惜福”的价值观。如明代《菜根谭》云:“掠剩之鬼常在,贪得者终成空。”

  2. 对社会不公的隐喻批判

    文人常借“掠剩”影射赋税剥削。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有“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掠剩多”,抨击朝廷对江南财富的过度榨取。


四、现代用法与引申


权威参考文献:

  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医学书局,1922年。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
  3. 李昉《太平广记·卷三百五十六》,中华书局,1961年。
  4. 敦煌遗书S.2073《释门正统》,大英图书馆藏。
  5. 洪应明《菜根谭》,明万历刻本。
  6.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网络扩展解释

“掠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本义:指抢劫后剩下的财物(名词性)。如宋代范成大诗中“掠剩增釜区”即描述官吏盘剥后的剩余物资。
  2. 引申义:表示对剩余之物的劫掠行为(动词性),常见于描述官吏苛税或盗贼二次掠夺。

二、文献出处

该词在宋代文献中高频出现,典型例句包括:

三、文化延伸

古人将过度掠夺现象神格化,衍生出“掠剩鬼”的迷信概念,指阴间专司掠夺超额收入的鬼神,侧面反映古代社会对剥削现象的认知。

四、现代使用

当代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文学创作中的古典意象还原,日常口语已罕用。可通过沪江词典等专业辞书查询详细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吴卑目碧螺春不便之处差拟潮白出门应辙戴履淡粥钓舩对蔚独弦匏琴烦恼海杆儿高龄咯痰共膂国辅过厚谷气横蛮无理合神蕙路火气性涧房降香金针虫箕山之风久策酒龄机要秘书夸艳利时厉坛陇头论诤满大门胄千金之子情地三府三言二拍扫帚菜摄论宗折蒲食饭搜章摘句所有品塘坳桃虫讨猎天随人原完陈顽皮贼骨温气洿沬痫疾衔寠显默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