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厉坛的意思、厉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厉坛的解释

祭无祀鬼神的坛。《明史·礼志四》:“厉坛:泰厉坛祭无祀鬼神。《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此其义也。《祭法》,王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 洪武 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 玄武湖 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 清 黄遵宪 《都督僉事瑞岩万公墓表》:“新败之后,走死者载道。公即敛骨埋之,设厉坛以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厉坛是古代中国祭祀厉鬼的宗教场所,专为安抚无主孤魂而设。其名称由“厉”(指无人祭祀的亡灵)与“坛”(祭祀用的高台)组合而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泰厉”祭祀制度,《礼记·祭法》记载“王为群姓立七祀”,其中“泰厉”即为诸侯祭祀阵亡将士的仪式。

从功能结构看,厉坛多建于城郊北侧,按《明史·礼志》规制,坛高三尺,四面围垣,春秋两季由地方官员主祭。祭祀对象包括“无祀鬼神”,即因战乱、灾荒而亡且无后嗣祭祀的亡灵,清代《帝京景物略》详细记载了祭祀时需备羹饭、焚冥衣的仪轨。

该祭祀制度在明清时期臻于完备,据《清史稿·礼志》载,州县皆设“厉坛三层”,上层祭郡厉,中层祭邑厉,下层祭乡厉,形成等级分明的祭祀体系。这种制度既体现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延伸,又融合了道教“普度亡魂”和佛教“盂兰盆会”的宗教元素。

现代民俗学研究显示,厉坛祭祀在江浙地区演变为“清明野祭”,在潮汕地区转化为“施孤”习俗,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幽冥观念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实证。台湾学者刘枝万在《中国民间信仰论集》中指出,厉坛制度实为古代社会控制与精神抚慰的双重机制。

网络扩展解释

厉坛是中国古代祭祀无主鬼神的专用祭坛,其含义及历史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1. 基本定义
    厉坛是古代用于祭祀无祀鬼神(即无后代供奉的孤魂野鬼)的祭祀场所。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礼记·祭法》,不同社会等级对应不同层级的厉坛:帝王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

  2. 历史制度
    据《明史·礼志四》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定制,京都设泰厉坛于玄武湖,每年清明及十月初一由官员主持祭祀。清代文献如黄遵宪《万公墓表》也提到地方官员设厉坛安葬战乱死者并祭祀,体现了其延续性。

  3. 词义解析
    “厉”原指严厉、肃穆,象征祭祀仪式的庄重;“坛”指祭祀用的土筑高台。两者结合既体现场所功能,也暗含对亡魂的敬畏与安抚,防止其作祟扰民。

  4. 文化意义
    厉坛反映了古代“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通过祭祀安抚孤魂以维护社会秩序,兼具宗教与伦理功能。其等级制度亦映射封建社会的礼制结构。

如需进一步了解祭祀流程或地方厉坛案例,可查阅《明史·礼志》等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抱桥悲愤猜惧操行缠捉车行道词主蹴蹋顶门儿短缺笃洛洛萼緑华分子式皯霉甘心情愿贵酋衮衣横行不法滑利宦海浮沉娇嬾家仆家长制结石惊怵井眢鸠阅拘礼旷适累次廉襜骂不绝口茅山赧容内逆暖煦排拨谴出巧言如簧鬿堆锓板热眼揉辐入梅三十六苑仕道尸图手历双六树头酒司方诵讽松花彩蛋托称闱墨僞饰无庸置辩小康型消费细濛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