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府的意思、三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府的解释

(1). 汉 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后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汉 王符 《潜夫论·班禄》:“三府制法,未闻赦彼有罪,狱货惟宝者也。”《后汉书·承宫传》:“三府更辟,皆不应。” 李贤 注:“三府,谓太尉、司徒、司空府。” 唐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诗:“一丘无自逸,三府会招贤。” 清 顾炎武 《郡县论九》:“有学术才能而思自见于世者,其县令得而举之,三府得而辟之,其亦可以无失士矣。”

(2).通判的别称。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这通判是个三府,所以他一个六品官,和四品的知府是平行的,拜会时只拿个晚生帖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制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所指有所不同,其核心含义指代三种最高或最重要的中央官署或长官的合称。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汉代的核心含义(最常见指代): 指汉代中央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三公的官府(府署)。汉代的三公通常指:

    • 丞相/司徒:总理政务,为最高行政长官。
    • 太尉/司马:掌管全国军事。
    • 御史大夫/司空:负责监察百官,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因此,“三府”即丞相府(司徒府)、太尉府(司马府)、御史大夫府(司空府)的合称。《后汉书·承宫传》有“三府更辟,皆不应”的记载,意指三公府都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有答应。对汉代三公及其府署的演变有详细记载。
  2. 汉代的另一重要指代: 指负责举荐、评议人才的三个重要机构:

    • 丞相府
    • 御史大夫府
    • 太尉府 这三个府署共同负责考察、荐举官吏(如举荐“孝廉”),其意见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后世文献中提及“三府”举荐、征辟人才,多指此义。等相关记载体现了三府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
  3. 后世的演变与泛指:

    • 魏晋南北朝及以后: 随着中央官制的变化(如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兴起),三公逐渐成为荣誉性职位,“三府”的具体所指也随之变化,有时仍指三公或其官府,有时则泛指高级官府或显贵官位。
    • 泛指高级官府: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三府”可用于泛指中央最高或最重要的几个官署,不一定严格对应汉代的三公府。例如,唐代可能指三省(中书、门下、尚书),明代可能指六部中的核心部门或三司(都、布、按)等,但需结合具体时代背景理解。
    • 指代高官显位: “历职三府”等说法,常用来形容某人担任过多种重要的高级官职。

“三府”一词源于汉代,最核心的含义是指丞相(司徒)、太尉(司马)、御史大夫(司空)的官府,是当时的最高行政、军事和监察机构。它也特指负责举荐、评议人才的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和太尉府。后世官制演变,“三府”的含义有所扩展和泛化,可指不同时期中央最重要的几个官署,或用来泛指高级官府和显赫的官职。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文献是研究汉代及历代官制的重要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三府”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汉代的三公机构

  1. 核心含义
    指汉代最高行政长官“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合称。三公各自开设府署,故称“三府”。

    • 职能:太尉掌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负责工程,三者共同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 文献依据:《后汉书·承宫传》提到“三府更辟”,李贤注明确“三府”即太尉、司徒、司空府。
  2. 延伸用法
    后世也以“三府”泛称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或长官,如《潜夫论》中提及“三府制法”。


二、宋代的通判别称

  1. 官职背景
    宋代设通判一职,官品低于知府和同知,负责监督地方政务,民间俗称“三府”。

    • 等级关系:知府(四品)>同知(五品)>通判(六品)。
  2. 实例佐证
    清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提到通判被称为“三府”,并用“晚生帖子”体现其与知府的平行礼仪。


三、补充说明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案例,可参考《潜夫论》《后汉书》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边款逋租国辍驾辞辩慈懿牴啎堆垜子驮担二十四节气分甘服饰扞蔽感激不尽敢只是灌米汤贵欲诂训横决红火话剧劼毖金貂取酒禁脚积气恳恩空郄劳师老头儿羸孱理论家闾墓民办末将模锓袅袅娉娉桥涂弃骸启銮清听謦唾寝兕七十二钻鋭果鋭势挼挱三千营三盈三虚山歌烁日随兕宿居桃观跳踉通鉴团焦吞剥兔起凫举尉斗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