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在蜡丸中的密诏。《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梁 主登 建国楼 ,面择亲信厚赐之,使衣野服齎蜡詔,促 段凝 军,既辞,皆亡匿。” 胡三省 注:“蜡詔,犹蜡书也,命出於上,故谓之蜡詔。”《宣和遗事》后集:“ 康王 至 相州 ……次日,报京师有使命来,问之,乃武学生 秦仔 齎蜡詔,命 康王 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汪伯彦 、 宗泽 副元帅,速领入卫。”
“蜡诏”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密诏形式,其核心特点及历史背景可归纳如下:
蜡诏指密封在蜡丸中的皇帝密诏,主要用于传递需要高度保密的重要命令。这种形式通过蜡封防止内容泄露,常用于紧急或敏感的政治、军事场景。
蜡诏属于“蜡书”的一种,但专指皇帝发出的密令,而普通蜡书可能用于民间或官员间的秘密通信。
蜡诏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中保密手段的典型代表,结合了材料特性与权力传达需求,在关键历史节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查阅《资治通鉴》《宋史》等原始文献。
蜡诏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分组成:蜡和诏。
蜡:它是一个形声字,由部首虫和音符拉组成。表示以虫子为材料制成的固体,可以熔化用于照明或涂抹。在蜡诏中,蜡作为形容词,表示固定、牢固的意思。
诏:它是一个形声字,由部首讠和音符兆组成。表示君主发布的书面命令。在蜡诏中,诏表示行政命令、法令或公文的意思。
蜡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在古代,君主常常使用蜡质来制作文件,然后将其刻字后发给官员,以示命令的庄严和重要性。
蜡诏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 "蠟詔",仍然保留了蜡和诏的意思。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蜡通常写作 "蠟",即由虫和甲组成。而诏则使用更加复杂的写法 "詔",即由言、由、寺等部首组成。
例句:
1. 君王亲自书写的蜡诏被奉到各地,官员们都为之震惊。
2. 皇帝的蜡诏对于民众来说是不可逾越的法令,必须遵守。
组词:
蜡烛、蜡状、蜡塑、蜡像、蜡烛台
近义词:
诏书、命令、法令、公文
反义词:
罚单、建议、告诫、自由
八功德水禀分並肩步空吃通斥正黛漪打噤地架东掖遁迹敦嘱飞山兵附肤落毛浮迹浪踪格言槼橅过送还婴含沙蜮阖第光临龢民亨屯河务合座环侍浑身上下跽拜九郡枸橼梨云立志轮车倮匈名落孙山平典俏丽峭蒨青靛轻赍银歧阻入浴觞行上阳挻乱省级时功石履水灵耸跼酸性染料逃窜停那唾脠脱涩歪剌姑外生晩稼伪缪五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