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在蜡丸中的密诏。《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梁 主登 建国楼 ,面择亲信厚赐之,使衣野服齎蜡詔,促 段凝 军,既辞,皆亡匿。” 胡三省 注:“蜡詔,犹蜡书也,命出於上,故谓之蜡詔。”《宣和遗事》后集:“ 康王 至 相州 ……次日,报京师有使命来,问之,乃武学生 秦仔 齎蜡詔,命 康王 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汪伯彦 、 宗泽 副元帅,速领入卫。”
蜡诏,指古代封藏在蜡丸中的机密诏书,是帝王在特殊情况下传递密令的一种方式,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和重要性。
定义与形制
蜡诏又称“蜡书”“蜡丸书”。其形制是将写有诏令的帛书或纸卷,紧密卷起后封入蜡丸之中,蜡丸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便于隐藏携带。这种密封方式能有效防止文书在传递过程中受潮损坏或被他人窥探篡改。
核心功能与历史作用
蜡诏主要用于传递极为机密或紧急的军事、政治指令,尤其是在国家危难、通信线路被敌方控制或需要秘密联络特定人员时。它确保了最高指令能避开敌人耳目,安全送达指定对象(如在外将领、忠臣或盟友),是古代重要的秘密通信手段。
著名历史案例
历史上最著名的蜡诏案例之一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据《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在逃亡蜀地途中,为密令各地勤王,曾“以蜡丸置告谕”。更广为人知的是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后,为联络仍困于叛军占领下的长安城内的忠臣,将密诏藏于蜡丸中送出。其中,宰相房琯的门客董庭兰成功将蜡丸藏于衣带(一说头发)中潜回长安传递消息,此即著名的“衣带诏”事件(虽常称衣带诏,实为蜡诏的一种传递方式)。宋代亦有使用,如《宋史》载枢密院有时会“以蜡书下郡国”传达机要命令。
参考资料来源:
(注:古籍原文链接常不稳定,故提供权威出版社版本信息作为来源依据。)
“蜡诏”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密诏形式,其核心特点及历史背景可归纳如下:
蜡诏指密封在蜡丸中的皇帝密诏,主要用于传递需要高度保密的重要命令。这种形式通过蜡封防止内容泄露,常用于紧急或敏感的政治、军事场景。
蜡诏属于“蜡书”的一种,但专指皇帝发出的密令,而普通蜡书可能用于民间或官员间的秘密通信。
蜡诏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中保密手段的典型代表,结合了材料特性与权力传达需求,在关键历史节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可查阅《资治通鉴》《宋史》等原始文献。
宝仗避岁伯甸采莲子彩藻差三错四赤伏捶床瑽瑽蹎蹶彫镂二荒地颿船返期腐局绂冕槁丧工爵沟通归西河阴怀故华使火烙铁虎啸风生饥冻界疆经久景山晶状体机器人考查哭竹浪华洛阳才捋袖揎拳麻沙本谬冀女戒硼10蒲葵箑秦碑容车山陬海澨少顷稍饩胜子神僊中人试问衰序霜清天雨粟铁鉢同辞枉戮纬谶痿瘻无处巫支祈夏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