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伯甸的意思、伯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伯甸的解释

谓以伯爵而居甸服。《左传·定公四年》:“ 曹 , 文 之昭也; 晋 , 武 之穆也。 曹 为伯甸,非尚年也。” 杜预 注:“以伯爵居甸服,言小。” 孔颖达 疏:“於昭穆, 曹 是 晋 之叔父也, 晋 为大国,多受分物, 曹 为伯爵而在甸服,非是尊尚年长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伯甸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特定称谓,由“伯”和“甸”二字组合而成,需从词源与历史语境两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伯:本义为兄弟排行中的长子,引申为宗族首领或爵位名称。《说文解字》载:“伯,长也”,指诸侯爵位中的第三等(公、侯、伯、子、男)。
  2. 甸:原指王畿外围的郊野地区,《周礼》注“甸服”为“天子畿内方千里之地”,后泛指边远属地。

二、历史语境中的“伯甸” “伯甸”特指周代分封制下,伯爵诸侯受封的甸服区域。据《尚书·禹贡》记载,甸服位于王畿外围五百里范围,承担向王室纳贡的职责。此词体现了周代“五服制度”中爵位与地理层级的对应关系。

三、文献例证 《左传·定公四年》载:“曹为伯甸,非尚年也”,指曹国虽为伯爵,却因地处甸服而地位次于畿内诸侯。此例说明“伯甸”一词常用于描述爵位与封地等级的差异。

四、相关词汇 与“伯甸”相关的术语包括“侯卫”(侯爵封于卫服)、“男采”(男爵封于采服)等,均属周代分封体系的地理划分。

网络扩展解释

“伯甸”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其含义需结合周代分封制度来理解:

  1. 基本释义
    指以伯爵的爵位身份居于甸服地区。周代分封制中,“甸服”是距离王畿较近的诸侯封地,而“伯”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三等。

  2. 历史背景与出处
    该词出自《左传·定公四年》:“曹,文之昭也;晋,武之穆也。曹为伯甸,非尚年也。”

    • 杜预注:“以伯爵居甸服,言小。”
    • 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曹国虽按宗法制度是晋国的叔父,但因封地为甸服且爵位较低(伯爵),地位反不如晋国显赫。
  3. 延伸含义
    此词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中爵位等级与封地位置的关联。甸服本为侯爵封地,曹国以伯爵身份居此,既显示其宗亲身份,也暗示其实际地位较低。

“伯甸”是周代政治术语,特指爵位与封地不匹配的现象,常用于描述诸侯国在宗法体系中的特殊地位。需结合《左传》原文及注疏理解其深层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暗秽八鸾八座崩敝辩人别裁补钉不好意思材铺成均监车钱慈云顶门杠埵堁放开脸皮高义薄云天管闚贵大国学镮钏沍寒坚实坚守不渝家系激潮解书救过不赡咎誉课学夸荐款跨枯槁客拦网冷冷淡淡了不起理脉蠓烟免身男邦难关内簿硼10片晷潜台词起肩覰覰然取怨朊脯商招盛气生致深幽诵弦逃避现实颓缺托终突隙挽章谢幕析珪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