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绂冕的意思、绂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绂冕的解释

(1).古时系官印的丝带及大夫以上的礼冠。引申为官服、礼服。《淮南子·泰族训》:“待媒而结言,聘纳而取妇,紱絻而亲迎。” 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彯缨陪紱冕,载笔偶璵璠。” 清 魏源 《拟进呈<元史新编>序》:“古圣人以紱冕当天之喜,斧鉞当天之怒。”

(2).比喻高官。 汉 蔡邕 《司空杨秉碑》:“烈祖 杨憙 佐命征伐,封 赤泉侯 。嗣子 业 ,紱冕相继。” 唐 杜甫 《赠王侍御四十韵》:“不关轻紱冕,俱是避风尘。” 清 姚鼐 《复张君书》:“士或欲匿山林而羈於紱冕,或心趋殿闕而不能自脱於田舍。”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绂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本义、引申义及文学应用等方面综合解析:

  1. 本义解析

    • “绂”:指古代官员系挂官印的红色丝带,常用于固定礼冠或象征官职。
    • “冕”:是帝王、诸侯及大夫所戴的礼冠,形制复杂且有等级之分。
    • 合称“绂冕”:原指官员佩戴的丝带和礼冠,代指古代礼服或朝服,如《淮南子·泰族训》中提到的“绂絻而亲迎”即与此相关。
  2. 引申意义

    • 象征官位与尊贵:绂冕作为古代官员身份的标志,常比喻显赫的官职或尊贵地位。例如杜甫诗句“不关轻绂冕,俱是避风尘”中,即以“绂冕”代指仕途。
    • 文学修辞中的崇高意象: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学创作,强调荣誉或权威,如清魏源《元史新编》序中以绂冕象征礼法制度。
  3. 文献例证

    • 唐代骆宾王《早秋出塞》用“彯缨陪绂冕”描述官员仪态;《列子·杨朱》记载大禹“美绂冕”以体现其身份。
  4. 古今差异
    古代“绂冕”具实际礼仪功能,而现代主要用于比喻或历史语境中,如“绂冕相继”形容世代为官。

“绂冕”既指具体的古代官员服饰,也承载着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意义,是中华文化中官制与礼法的重要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二

介绍《绂冕》这个词:

绂冕的意思

《绂冕》这个词指的是古代君王穿戴的帽子和袍子。绂指的是帽子上的绸带,冕则是指冠冕的袍子。

拆分部首和笔画

《绂冕》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绂的部首是纟,共有7画;冕的部首是冖,共有5画。

来源和繁体字形式

《绂冕》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个词的繁体字形式分别是「綍冕」。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绂冕」可以写作「紱冕」(读音相同)。不同的时代或文献中,可能有略微不同的字形,但基本上是以类似的形式表达。

例句

他戴上华丽的绂冕,展现了他的君王身份。

组词

绂缎、冕旒、绒纱

近义词

帽冠、冠冕、官帽

反义词

平民帽、穷帽、工帽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