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用语、称号相同。《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何休 注:“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弑君亦称即位。” 徐彦 疏:“谓美恶不嫌者通其同辞,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辞也。”《汉书·叙传上》:“十餘年间,外内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 刘 氏,不谋而同辞。”
(2).犹言异口同声。意见一致。《国语·晋语九》:“﹝ 阎明 叔褒 ﹞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明年春,復欲出军。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諫 恪 , 恪 不听。”《晋书·元帝纪》:“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同辞者,动以万计。”
同辞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汉语大词典》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义项:
指共同的话语或一致的言辞
常见于古代文献中,表示多人对某事的统一表述。例如《左传·庄公十二年》载:“宋人皆同辞以对”,即宋国众人以一致言辞应答。此用法强调群体表达的一致性,多用于历史叙事或政论场景。
指文辞、措辞的趋同性
在文学批评领域,“同辞”可指不同文本中相似的语言表达方式。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论及:“诸子之言,虽殊途而同辞”,说明不同学派虽思想各异,但存在语言形式的共通性。
作为修辞学的特殊术语
在训诂学中,“同辞”特指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多义现象。近代语言学家杨树达在《词诠》中解析:“‘之’字同辞而异用,或为主谓间隔,或为宾介相承”,阐释虚词的多功能性。
学术参考来源:
“同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用语或称号相同
指不同语境下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称谓。例如《公羊传·隐公七年》中提到“美恶不嫌同辞”,即《春秋》中不避讳用相同词汇描述不同性质的事件。这一用法强调语言表达的统一性,尤其在历史文献中常见。
异口同声,意见一致
表示多人对某事的看法或表述完全一致。如《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记载,大臣们因反对频繁出兵而“同辞谏恪”,即集体表达相同意见。
语言表达的统一性
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公羊传》《汉书》等文献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昂霄饱胀不耻嘈闲白夹冲荡楚楚有致媰孀搭白砀瑞蟺蜎典宪独迈封内伏匿辐射平衡复信垓下歌敢断骨咄犀海冰骇世护牌笳鼓之徒简谱金人缄口急速旧服鸠民朘剥军持苦辣联合体寥翘黎牛陇隧没头没脑邈玄名不正,言不顺冥差姆师佩玦喷浸钱法潜惊敲髓洒膏球音溶溶荡荡若不沙善死者不阵盛阀施仁布德实时石虚中衰弱榻然通族相醢响搨贤儁咸丝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