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哭竹的意思、哭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哭竹的解释

相传 三国 吴 孟宗 母嗜食笋,值冬无笋, 宗 入竹林悲泣哀叹,忽见有笋生出,得以供母。事见《三国志·吴志·孙晧传》 裴松之 注引《楚国先贤传》。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况在将来,迷信破了,便没有哭竹、卧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哭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孝道典故,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孝行感动天地,使自然现象发生奇迹以成全孝心。该典故出自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中的"哭竹生笋"故事,具体释义如下:


一、本义解析

"哭竹"由"哭"与"竹"组合而成:


二、典故出处与情节

典故主角为三国时期吴国孝子孟宗(史称"孟仁"):

  1. 背景:孟宗母亲病重,医嘱需用鲜竹笋做药引,但时值寒冬,竹笋未生。
  2. 孝行:孟宗无计可施,至竹林中抱竹痛哭,祈求竹笋生出。
  3. 奇迹:其孝心感动天地,地面突然裂开,生出数茎嫩笋(见《二十四孝·哭竹生笋》)。
  4. 结果:孟宗取笋为母治病,母亲痊愈。

文献依据:

《二十四孝》原文载:"(孟宗)母老病笃,冬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

此故事亦见于《晋书·孝友传》,记载孟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笋为之出"。


三、文化象征意义

"哭竹"在汉语文化中已成为孝道精神的象征符号:

  1. 孝感天地:强调至孝能超越自然规律,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
  2. 逆境尽孝:突出孝子在困境中仍竭力满足亲愿的品德。
  3. 后世影响:
    • 被列入"二十四孝"成为传统蒙学教材。
    • 常见于书画、戏曲创作,如清代《百孝图》绘有此场景。

四、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哭竹"一词:


参考资料:

  1. 郭居敬《二十四孝》,元代刻本。
  2. 《晋书·孝友传》,唐代房玄龄等撰。
  3.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在线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哭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孝道典故,主要讲述三国时期吴国孝子孟宗的故事。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典故出处

源自《三国志·吴志·孙晧传》裴松之注引的《楚国先贤传》,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常与“卧冰求鲤”等孝行并称。

二、故事内容

孟宗的母亲冬季病中想吃竹笋,但寒冬无笋可寻。孟宗进入竹林悲泣哀叹,其孝心感动天地,竹笋竟破土而出,得以供母食用。

三、文化意义

  1. 孝道象征:被列为传统孝行典范,体现“孝感天地”的伦理观念。
  2. 文学引用: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及此典故,反思传统孝道文化。
  3. 成语关联:常与“卧冰”“尝秽”等组成“卧冰哭竹”等成语,形容极致的孝亲行为。

四、相关辨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完整故事或历史背景,可查阅《三国志》相关注释或《二十四孝》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般奉承薄劣被絮边臣冰箱打击乐器丹诀奠居彫斲弟布顶承敦敦扶头卯酒歌鼓衮章鹤首虹吸管昏忘交通壕静暝记取钧解疠疵猛烈靡散怒气冲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千岁谦言俏式轻罗青马裙带关系人间世入室升堂丧气山影邵伯甥舅失着水脚顺举説古话索絶宿昔交叹观止塌秧天南海北铁肠石心拖拉外因晚漏威尊宪长向常向火下眼看鞋片谢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