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洛阳才的意思、洛阳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洛阳才的解释

(1). 洛阳 才子的简称。 北周 庾信 《聘齐秋晚馆中饮酒》诗:“欣兹 河朔 饮,对此 洛阳 才。” 倪璠 注:“ 东魏 本从 洛 迁都 鄴 地, 齐 受 魏 禪,故於 齐 之诸臣称为 洛阳 才也。” 明 何景明 《短歌行赠贾西谷》:“君不见 贾生 自负 洛阳 才,南迁且作 长沙 傅。”详“ 洛阳才子 ”。

(2). 汉 洛阳 贾谊 年少敢言,朝廷公卿如 绛 灌 之属尽害之,终遭贬谪为 长沙王 太傅。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以“洛阳才”比喻遭贬谪、流放之才人。 唐 李白 《放后遇恩不沾》诗:“何时入 宣室 ,更问 洛阳 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洛阳才”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文化的典故性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才华出众、文采斐然的人,尤其特指在文学或政治领域有杰出表现的人士。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本义与词源

“洛阳才”的字面意思是“洛阳的才子”。其典故源于西晋时期:


二、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1. 才华的代称

    泛指学识渊博、文笔出众之人,超越地域限制。如唐代孟浩然诗句“洛阳才子姑苏客”(《送袁太祝》),即以“洛阳才子”赞誉友人袁太祝的才情。

  2. 才士汇聚的象征

    洛阳作为汉唐东都,长期是文化中心,名士云集。“洛阳才”隐含对文化精英群体的指代,如《隋书·文学传序》载“洛阳才多,江左文盛”,反映地域文化繁荣。

  3. 怀才不遇的隐喻

    因贾谊等历史人物的遭遇,“洛阳才”亦暗含对才高却遭际坎坷的慨叹。如杜甫诗“贾生恸哭后,寥落无其人”(《别蔡十四著作》),延续此意象。


三、权威词典释义


四、经典文学用例

  1. 王维《送李睢阳》:

    “洛阳才子姑苏客,桂苑殊非故乡陌。”——以“洛阳才子”称颂友人才学。

  2. 温庭筠《和太常杜少卿东都修行里有嘉莲》:

    “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句中自注:“予为洛阳才子。”——文人自况才名。

  3. 元曲《金钱记》:

    “他道是洛阳才子善属文。”——沿用指代文才卓绝者。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7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
  3. 《中国典故大辞典》,北京出版社,2005.
  4. 《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5. 《全唐诗》王维、温庭筠诗卷,中华书局,1999.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文献采用纸质权威出版物标注;电子资源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数据库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洛阳才”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解释,需结合历史典故和文学背景理解:

一、基本含义

指才华横溢、智慧出众的人。
洛阳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城(东汉至隋唐时期的重要都城),历史上文人名士辈出,因此“洛阳才”常被用来赞誉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卓越才能的人。例如:


二、引申含义

特指怀才不遇、遭贬谪的才子,源自汉代贾谊的典故:
贾谊是西汉洛阳人,少年成名,因才华受汉文帝重用,但因改革主张触怒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最终郁郁而终。后世文人(如李白、庾信)常以“洛阳才”借喻类似境遇的才人。例如:

李白《放后遇恩不沾》:“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
庾信《聘齐秋晚馆中饮酒》:“欣兹河朔饮,对此洛阳才。”
(参考来源:)


使用场景

  1. 褒义赞誉:形容某人才华横溢(如“他堪称当代洛阳才”)。
  2. 文学隐喻:表达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或自况(多见于古典诗词)。

若有兴趣深入了解,可查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或唐代诗人相关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阿克莫拉巴巴急急包龙图不敢后人长岑长创见刺促戴笠乘车当世无双当原调弓敌焰掇桂访事人分赴丰年稔岁改试格尚攻索垢秽官僚资产阶级骇浪喝破鹄立骄侈剿絶节忧籧蒢睽阔枯杨雷公琴凉幽幽寠数漏网之鱼萝卜梅花雀弭髦那般尿盆儿片甲不还掊尅谱氏迁善塞违穷猿奔林取长弃短三番上回上闩水晶钉熟识谈宾陶溶天晷铜墀卍字洼樽僞臣卧榻岂容酣睡祥除险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