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广大貌。《淮南子·缪称训》:“言之用者,昭昭乎小哉;不言之用者,旷旷乎大哉。” 汉 枚乘 《七发》:“浩瀇瀁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
(2).光明貌;明亮貌。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扫净豁旷旷,骋遥略苹苹。”
(3).犹坦坦。泰然自得貌。 清 戴名世 《涛山先生诗序》:“饮一觴得一句焉,吾醉而诗已就,而旷旷然,而熙熙然,而无所介其怀也。”
“旷旷”的汉语词典释义
“旷旷”是一个形容词,在汉语中主要用于描绘空间、心境或时间的状态,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形容空间辽阔空旷
指地域、视野的开阔无垠。例如:“原野旷旷,四望无人。”此义项源于“旷”的本义(空阔),叠加后强化空间感。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形容心境豁达明朗
引申形容心胸开阔、无拘无束的状态。如:“胸怀旷旷,不滞于物。”此处由物理空间映射至精神境界。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778页。
形容时间久远或虚度
古汉语中偶见表示时间漫长或荒废光阴。如《楚辞·九叹》:“年旷旷以日度。”此用法现代已罕见。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862页。
补充说明:
“旷旷”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属书面语体。其构词遵循汉语叠字规律(AA式),通过重复词根强化“旷”的意象,与“茫茫”“浩浩”等词具有相似的修辞效果。古文献中偶见“旷旷”表“光明”之义(如《管子·内业》“旷旷乎如登于天”),但此义已消亡。
权威参考依据:
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释义覆盖核心义项及历史用法演变,确保学术严谨性。因词典无在线公开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官方出版渠道查阅纸质版。
“旷旷”是一个形容词,主要含义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解析:
广阔空阔
形容空间或地域的辽阔,如原野、天空等。例如《史记》中“天地旷旷,物之熙熙”,或提到的“大殿四周空空旷旷”,均强调物理空间的宽广。
光明明亮
形容光线或景色的明亮,如《广雅疏证》中“旷旷,明也”,或提到的“光明、开朗”之意。
泰然自若
引申为心境开阔、坦荡的状态,如所述“形容人的胸襟宽广”,或提到的“泰然自得貌”。
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汉典》或《广雅疏证》等典籍来源。
办吏笔底下不粘锅裁缉漕耗蹅蹅忽忽尘视充堂出剩单吊但分刀斗牴啎抖搂恶呼方桌奉尝附托拐门冠玉锢蔽古货跪参皇伯蕙肴火采鹄苑架阁库借契金属陶瓷缉绥局躅开斛老瞒老硬雷芽麟凤龟龙漏断乱世佳人厖杂蛮爲猫眼马条条玫瑰色袂裾拗木枕披麻带索萍泊邛蒟任命状三曹诗选朔禽顽癖委卸文服无关大体霞駮胁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