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曹的意思、三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曹的解释

(1).文学史上对 三国 魏 曹操 及其子 曹丕 、 曹植 的合称。 明 胡应麟 《诗薮·古诗上》:“取乐府之格於两 汉 ,取乐府之材於三 曹 ,以三 曹 语入两 汉 调,而浑融无迹,会於《骚》《雅》。” 清 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外纪·答问》:“三 曹 乐府,多以起句首二字命题。”

(2).指诉讼中的原告、被告、证人。审案时,三方的人同时到场,进行对证,谓之“三曹对案”。《西游记》第十回:“ 秦广大王 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冷眼观》第二四回:“我倘死而有知,好与他在阎王殿前三曹对案,也省得日后再有倚命自误的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曹(sān cá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文化术语,在不同语境下分别指代以下三类概念:

一、古代诉讼制度中的三方

指诉讼案件中的原告、被告和证人三方。《汉语大词典》引《后汉书》注:“三曹,即三造也,谓诉讼之两造及证人。”在司法程序中,“三曹对案”指三方当庭质证,确保审判公正。此用法凸显古代法律制度的严谨性。

二、汉魏时期的统治集团核心

特指三国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其历史地位体现在:

  1. 政治军事:曹操奠定曹魏政权基础,曹丕称帝建立魏国,曹植曾参与军政事务;
  2. 文学成就:三人引领“建安文学”,代表作如曹操《短歌行》、曹丕《典论》、曹植《洛神赋》,开创慷慨悲凉的文风(《中国文学史》,王运熙主编)。

    此义项为现代最常用含义,常见于历史文献及文学研究。

三、官署机构的合称

汉代尚书台下设的“三曹”机构:


文化影响补充

“三曹”在文学史上标志“建安风骨”的形成,其作品融合社会现实与个人抱负,如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情,对唐代诗歌革新产生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徐公持著)。


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三国志·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4.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三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三曹”指汉魏时期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三人的合称。他们既是政治中枢,又是文坛领袖,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2.历史背景与地位

3.三曹的文学特色

4.其他含义

在非文学语境中,“三曹”可指古代诉讼中的原告、被告、证人三方对证(如“三曹对案”),但这一用法较为少见。

5.历史影响

三曹与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成为父子兄弟共创文学盛世的典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或建安文学背景,可参考来源网页(如、4、5、8等)。

别人正在浏览...

阿紫饼师碧嶂不可计数裁致察悉丑气黨邪醜正大煞风景大牲畜彫弓貂脚睇视二蒯饵霞翻把账发繇缝腋風馭分星腹诽心谤夫男拐脖儿管青鬼马后表怀揣混含假易接竈静莫开锣喝道枯木堂困抑梁王苑廉选李斯狗枷鸾影陆门慢客旻宇傩戏瞟觑蒲葵扇千金躯浅俚撁强齐后缺乏参辰日月什伯顺序书院本随手拈来天离跳布札通胧无所武溪深献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