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服的意思、文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服的解释

(1).谓表面服从。《晋书·甘卓传》:“ 光武 创业,中国未平,故 隗嚣 断 陇右 , 竇融 兼 河西 ,各据一方,鼎足之势,故得文服天子,从容顾望。”《资治通鉴·晋元帝永昌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文服,谓非心服,特以虚文示相服而已。”

(2).华美的衣服。 唐 元稹 《酬乐天寄生衣》诗:“羸骨不胜纤细物,欲将文服却还君。”

(3).文官之服。《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前有大功而委权辞宠,时望美矣。今若顿军关外,文服入朝,此霸主之事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中解析:

一、核心释义 指通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文化手段使人或他国心悦诚服地归顺、臣服,与"武服"(武力征服)相对。

二、历史语境与典籍例证

  1. 政治外交层面

    古代中原王朝常以"文教"(礼仪、制度、典籍)影响周边民族或邦国,使其主动归附,称为"文服"。如《尚书·禹贡》描述的"三百里揆文教"即含此意。《左传》中"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引)亦体现此思想。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文化同化意涵

    强调以先进文化使异族自然归化。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其人文身",后经教化渐从华风,可视为"文服"的体现。王力《古代汉语》注释中亦指出"文"在古文中常与文明教化相关。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三、现代使用与语义演变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被"文化同化""和平归附"等短语替代,仅见于研究古代政治文化的学术著作中。其核心精神(以文化影响力实现认同)仍存在于"文化软实力""文化输出"等当代概念中。

总结

"文服"特指通过文化感召力而非军事手段实现的归顺,是中国古代"以德服人"政治哲学的实践体现,反映了传统文化中"文治"高于"武功"的价值取向。

网络扩展解释

“文服”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表面服从
    指并非真心归顺,仅以形式或礼节表示顺从。例如《晋书·甘卓传》提到“文服天子”,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释中强调“非心服,特以虚文示相服而已”。

  2. 华美的衣服
    多用于形容精美服饰。唐代元稹在《酬乐天寄生衣》中写道:“羸骨不胜纤细物,欲将文服却还君”,此处“文服”即指华贵衣物。

  3. 文官之服
    特指古代文官的正式着装,与武官服饰相区别。例如《资治通鉴》中提及“文服入朝”,即指穿着文官官服觐见。

注意:部分低权威性网页提到“文服”为成语,表示“以文化修养展示魅力”,但此解释未见于高权威来源,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需谨慎参考。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语境进一步确认词义。

别人正在浏览...

败亲弼辅草底逞壮车羽传导窜寄翠毛等第地利人和底物珥彤儿戏奉稍改动葛藟各有所好刮脸光生孤妍海底眼蚝莆黑风孽海回荡蕙若家第贱微金迭九带计智衎尔刻己狂趡宽重里递立雪程门落花生马轭卖国求利恼聒捻着鼻子侨乡起本廎写三魏杀鸡扯脖山羞勝壤瘦高挑儿素故天假其年天应停省图书室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榲桲无足轻重遐表显禄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