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役的意思、科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役的解释

征发徭役。《新唐书·狄仁杰传》:“官吏侵渔,州县科役,督趣鞭笞,情危事迫。” 宋 司马光 《温公续诗话》:“﹝ 魏野 ﹞卒赠著作郎,仍詔子孙租税外,其餘科役皆无所预。” 宋 王钦臣 《王氏谈录·唐三宗像》:“其画亦当时之跡,每持以见县官,免科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科役是古代中国赋税制度中的专用术语,指官府按户等或田产等级强制摊派的徭役与赋税。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宋史·食货志》记载"凡科役之法,以田产为率",《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按户等或资产等级征收的赋税差役"。

从构词法分析,"科"即科条律令,"役"指劳役与赋税,二字组合后特指官府依法令强制征发的徭役赋税。明代《明会典》记载了"科役均平法",强调按田产多寡分等级摊派赋役的征收原则。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辨析:"科役之制,始于唐而备于宋",指出该制度在唐宋时期形成完整体系。

文献中常见具体用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上户科役重,下户科役轻",反映其分级征收特征。元代《通制条格》规定"诸色户计,各依原籍科役",说明其具有户籍管理功能。该制度与"均徭法""一条鞭法"等赋役改革密切相关,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科役”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常见的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发音:kē yì(注音:ㄎㄜ ㄧˋ)
含义:指官府按法令征发百姓从事无偿劳役或赋税的行为。常见于宋、元、明等朝代的行政制度中。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1. 制度背景
    科役是古代徭役制度的一部分,官府通过强制征调劳动力,用于修路、筑城、运输等公共事务。例如《新唐书·狄仁杰传》记载:“官吏侵渔,州县科役,督趣鞭笞,情危事迫”,反映官吏滥用职权加重百姓负担的现象。

  2. 减免特例
    宋代司马光提到,某些特殊群体(如文人后代)可免除科役:“诏子孙租税外,其馀科役皆无所预”。元代黄镇成诗中“庶供科役馀,足以劳炊饪”则描绘了百姓承担劳役后的生活状态。

三、延伸关联

四、引用文献

古典诗词中亦常见该词,如明代梁以壮诗句:“因无负郭田来食,得免催科役到门”,体现百姓对科役的无奈与逃避心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赋役制度,可参考《宋史·食货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摆挣板鸭包乾制饱学之士残岁谗莠仇隙次等都候斗凿剬削方内贩私非但蜚集覆地翻天干戈载戢关塞诡行刽子鬼卒剪除交勉京口精神恍忽径术讥俗积修寄庄客曹倥侗苦处困觉伶夔汒洋美我门无杂客鸣蛇木幔能近取譬钱清迁延稽留奇突三坟五典深烈诗法水虺树檖死球塔吊涕零童稂铜照土里土气猥曲未牙舞迷瑕玷献酒小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