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讥刺批判鄙陋庸俗的风气。 汉 王充 《论衡·别通》:“上自 黄帝 ,下至 秦 汉 ,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应嘲》:“身不服事,而著君道臣节之书;不交於世,而作讥俗救生之论。”《南史·隐逸传序》:“若夫 陶潜 之徒,或仕不求闻,退不讥俗,或全身幽履,服道儒门。”
“讥俗”是一个汉语成语,由“讥”(讽刺、嘲笑)和“俗”(低俗、庸俗)组合而成,意为讽刺或批判社会中低俗、不文明的风气或言行。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论衡》《抱朴子》等典籍。
讥俗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用来表示对某种行为、言论或风俗习惯等普遍认为低俗或不雅的事物进行嘲笑或批评。它可以作为名词或动词使用,具有贬义的含义。
讥俗这个词的部首是讠(讠字形的一部分),在《康熙字典》中列为言的异体字。根据简化字规定,讠部首也可以写作讧。讥俗的总笔画数为16。
讥俗一词的来源比较早,最早见于《墨子·修身篇》:“言笑轻薄,讥俗此者也。”在繁体字中,讥俗的写法为譏俗。
在古代汉字中,讥俗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如“譏玉”、“譏肉”等。这些变化可能是针对具体语境或个别作者的个人偏好而产生的。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来展示讥俗这个词的用法:
1. 他经常讥俗别人的穿着打扮,但自己却毫无修养。
2. 这种低级的笑话实在是太讥俗了,我不想再听了。
3. 即使是在社交场合,我们也应该避免使用讥俗的语言或举止。
讥笑、讥讽、俗气、低俗、粗俗
近义词:嘲笑、戏弄、嘲讽、讽刺
反义词:赞扬、赞美、高雅、文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