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名。檖树。一名赤罗,一名山梨。其果实较一般梨子为小。《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毛 传:“檖,赤罗也。” 陆玑 疏:“檖,一名赤萝,一名山梨。”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辩证》:“又与苞櫟、苞棣、树檖非类,直是当时梓榆耳。”
“树檖”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树檖指一种名为“檖树”的植物,别称“赤罗”或“山梨”。其果实比普通梨子小,属于木本植物。
古籍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秦风·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汉代毛亨在《毛传》中注释:“檖,赤罗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进一步解释:“檖,一名赤萝,一名山梨。”。
植物特征
檖树生长于低湿之地(隰地),果实较小,可能与现代的山梨或野生梨类植物相关。宋代沈括在《梦溪补笔谈》中曾提及檖树与其他植物的区别。
树檖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梨属植物,多用于描述自然景物,现代已较少使用该名称。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诗经》及历代注疏文献。
树檖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shù zhùi,意思是指用来支撑树木的木桩,也可以泛指树干。
树檖由木(木头)和垂(垂直)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3个笔画。
树檖的字义源于古代汉语,原指用来扶持树木的木桩。据古代文献记载,栽培果树、葡萄藤等农作物时,人们会在地上树立木桩,用以支撑树木生长。当树木长大后,可以依靠树檖的支撑维持稳定状态。
在繁体字中,树檖的写法为樹檜。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树檖的字形稍有不同。树檖的古代写法为樹檇,其中的檇即为现代写作垂的旧字形。
1. 农民们在果园中安装了许多树檖,以保证果树的稳定生长。
2. 导游指着路边的树檖,向游客们解释树木的支撑结构。
树棍、树桩、树柄、树干
树桩、树干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