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名。在今 江苏 镇江市 。公元209年, 孙权 把首府自 吴 ( 苏州 )迁此,称为 京城 。公元211年迁治 建业 后,改称 京口镇 。 东晋 、 南朝 时称 京口城 。为古代 长江 下游的军事重镇。《宋书·武帝纪上》:“公大喜,逕至 京口 ,众乃大安。” 清 吴伟业 《送周子俶》诗:“ 京口 正用兵,仓皇过 瓜步 。”
京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名称与历史行政区划,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地理位置 京口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即今江苏省镇江市主城区范围。此地因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形成天然水运枢纽,《辞海》记载其“北临大江,南据峻岭,形势险要”,是江南地区沟通中原的咽喉要道。
二、历史沿革 • 东汉末年始称京口,东吴孙权在此筑铁瓮城作为军事要塞 • 东晋时期设置为南徐州治所,南朝宋改称南东海郡 • 隋代废郡置润州,宋代升为镇江府,元代设镇江路 • 明代恢复镇江府建制,1912年废府存县
三、文学意象 在京口北固山留存的200余首诗词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具代表性,词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已成为历史沧桑的经典意象。陆游《入蜀记》更细致记载了南宋时期京口的市井风貌。
四、文化地位 作为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的东部屏障,京口在《晋书·地理志》中被描述为“江左门户”。现存始建于东晋的西津渡遗址,实证了该地作为渡口码头延续1600年的航运史。焦山碑林珍藏的《瘗鹤铭》摩崖石刻,更被清代学者龚自珍评为“南朝第一碑”。
“京口”是中国古代地名,现指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以下是详细解释:
京口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北临长江,南依山岭,是古代江南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枢纽地带。现今的京口区是镇江市主城区核心部分,东临上海,西接南京,北与扬州隔江相望。
“京”取自《尔雅》“丘绝高曰京”,指北固山前的高地;“口”指长江渡口,合称“京口”。秦始皇东巡时因“京岘山有王者气”,曾命人凿山断脉,后改称丹徒县,东汉孙权时期正式定名京口。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细节,可参考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政府官网及《汉典》等权威来源。
岸岸把舵崩解布雷陈胜怆凄鹑兔黨紀淡台大众语得尺得寸调猱酿旦顶烟栋鄂部飞吟亭粉堵粉沙妇女解放割据贯渎怀协狐掖简截急敛暴徵金口木舌开置克臬块垒餽劳鍊性烈火烹油埒略流延龙言凤语门豹面触渺然貉奴抹摋皮夹子脐梗凄静箐峒荣顾宂琐十三月失制缞粗私爱堂馔憛悇天威炜然违迕僞造文章国象罔纤枯韅靷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