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干戈载戢的意思、干戈载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干戈载戢的解释

干戈:古兵器,借指交战,动武;载戢:装运聚藏。指不再诉诸武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干戈载戢”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停止战争、收藏兵器以实现和平。该成语的释义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一、字词本义溯源 “干戈”原指古代两种兵器:“干”为盾牌,《说文解字》释作“盾也”;“戈”为横刃长柄兵器,《周礼·考工记》记载“戈柲六尺有六寸”。两者合称象征战争,如《礼记·檀弓》云“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载戢”中“载”为助词无实义,“戢”本义为收藏兵器,《说文解字》释“戢,藏兵也”。

二、成语典故溯源 此语出自《诗经·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偃武修文之事。汉代郑玄笺注:“王巡狩而天下咸服,兵不复用。”唐代孔颖达疏解:“既受天命,伐纣克之,即戢藏其干戈,韬櫜其弓矢。”可见其承载着中国古代“止戈为武”的战争哲学。

三、语义发展流变 宋代《广韵》将“戢”注为“止也”,明清时期该成语多用于官方文告,如《明史·太祖本纪》载“戢干戈,论太平”。现代《汉语大词典》定义为“谓息兵停战”,台湾《重編國語辭典》解释为“將兵器收藏起來,比喻休戰」。

四、现代应用语境 当代多用于外交辞令与和平倡议,如《人民日报》曾以“干戈载戢铸剑为犁”形容国际裁军协议。在文学创作中,常与“化玉帛”“修文德”等词组构成对仗,体现中华文化“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版;2.《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3.《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4.《重編國語辭典》台湾教育部网站)

网络扩展解释

“干戈载戢”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1.拼音与字义

2.出处与演变

3.基本含义

指将武器收藏起来,不再诉诸武力,比喻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状态。例如《旧五代史》中“干戈载戢之初”即形容战乱初平的情景。

4.用法与语境

5.相关成语

示例:

“南北才通,疆场甫定……乃干戈载戢之初。”(《旧五代史·世宗本纪》)
此句描绘了五代时期战乱平息后的社会状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诗经》《抱朴子》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保山市别义嬖御菜玉成光撤嘴大行待续倒粪道契鼎力访古防慎非极性键富昌高阳徒个案格竹果酱汗流洽衣何伤黄鞓挥毫惊慌无措京洛尘疾如旋踵缉拾九职拒收魁罡老方子纍离连理襦灵芸牧群纳贡称臣内视袅袅烹采翩若惊鸿飘带平头百姓千古计铅母全开拳握桑田沧海晒暖上说天堂,下说苏杭沈究实逼处此士旅受话器说明文殊器送眼流眉韬晦待时庭闱小点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