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ut block for printing]∶印刷用的雕刻底板
刻板印刷
(2) [mechanical;inflexible]∶比喻处事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
(1).亦作“ 刻版 ”。雕板(印书)。《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三年》:“ 蜀 毋昭裔 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板印九经。” 宋 司马光 《答新知磁州陈大夫游古书》:“前岁 公廙 校正先集,欲刻板摹之,广传於世。” 毛6*泽6*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6*产6*党》第一章第一节:“中华民族……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
(2).比喻因循;呆板。《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一年之内,我一个生日,我们贱内一个生日,这两个生日,是刻板要做的。” 茅盾 《有志者》四:“再捧着头,再点着烟,再到床上躺一会。这是刻板的。” 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一:“极端的刻板,极端的单调。”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刻板汉语 快速查询。
“刻板”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本义(印刷术语) 指在木板、金属板等材料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制成印刷用的底版。该用法源于古代雕版印刷技术,如《宋史》记载“周顯德中,始有經籍刻板”。该词也写作“刻版”,如《资治通鉴》提到蜀地学者“刻板印九经”。
二、引申义(性格或行为特征) 比喻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表现为机械套用固定模式。例如茅盾在《有志者》中描述“这是刻板的”作息,陈学昭形容“极端的刻板”生活方式。该含义强调对既有规则的过度依赖,如“学习不能刻板照搬经验”。
三、语义辨析 •近义词:呆板(侧重缺乏活力)、死板(强调不知变通)、机械(形容无自主判断)。 •反义词:灵活、生动、变通。 •特殊对比:与“呆滞”不同,后者多描述精神状态(如眼神呆滞);“刻板”更侧重行为模式固化。
四、使用场景 既可用于具体事物(如刻板印刷工艺),更多用于抽象描述,如批评教育方式、工作方法或思维模式的僵化。
刻板是一个常用的汉字,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字形为“刂”和“板”两个部首组成,刂表示刀子,板表示木头,结合起来表示用刀刻在木板上,具有刻划、雕刻的意思。
刻板的部首是刂(刀)和板(木头),它具有6个笔画。
刻板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循吏传》中,用于形容人的思想、观念或行为呈现僵死、固定、不灵活的状态。繁体字为「刻板」,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时候,刻板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刂的写法较为简化,字形中的用刀刻在木板上的意象更加明显。
1. 他们对于问题的看法都很刻板,缺乏灵活性。
2. 别总是按照刻板思维来看待问题,要多角度思考。
刻板化、刻板印象、刻板观念、刻板评价。
近义词:僵化、固化、呆板。
反义词:灵活、活泼、新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