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产南方。 唐 段公路 《北户录·红蝙蝠》:“又有无风独摇草,男女带之相媚。”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一·无风独摇草》﹝拾遗﹞:“ 珣 曰:‘生 大秦国 及 岭 南,五月五日采,诸山野亦往往有之。头若弹子,尾若鸟尾,两片开合,见人自动,故曰独摇……’ 藏器 曰:‘带之令夫相爱。’羌活、天麻、鬼臼、薇衔四者,皆名无风独摇草,而物不同也。”
“无风独摇草”是一个具有历史记载的植物名称,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指一种生长于中国南方及岭南地区的草本植物,名称源于其特殊特性:即使无风环境,叶片或茎干仍会自行摇动。该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北户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收录了相关记载。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成语,比喻孤立无援、无人关注的状态。但需注意,此用法非古代原义,而是现代对字面的文学化解读。
若需了解具体植物分类或古籍原文,可参考《北户录》《本草纲目》相关章节。
《无风独摇草》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没有任何风吹动,草也独自摇曳,用来形容人孤独无助、处境艰难或者表示某种状态与环境不相称。
《无风独摇草》的拆分部首为无(无风独摇草)风独摇(无风独摇草)草。它的总笔画数为18个,其中无为3画,风为4画,独为7画,摇为10画,草为4画。
《无风独摇草》最早出现在《庄子·秋水》篇中,原文为“则莫之与观,’无风而独搖其榛.’”,意为“如果没有人能够与我共同观赏,‘没有风却独自晃动着那丛松树’”。后来逐渐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处境孤立、无人关注。
《无风独摇草》的繁体字为「無風獨搖草」。
古时候《无风独摇草》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同。
1.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他感到孤单寂寞,犹如《无风独摇草》。
2. 这个思想家不为大众所理解,他的理论犹如《无风独摇草》。
无风、独摇、摇草
近义词:孤芳自赏、独树一帜
反义词:众志成城、同心协力
百了千当白楼白冢鄙騃柴米夫妻车非斥远楚罗丛木大吏丹楹刻桷电磁场订诺断还发凡起例法科绯桃抚躬自问瓜练广州何足为奇火红监农疾厉鸡黍口言困没长戾狠离诀栗木龙牀滦京没脸面面人儿冥翳内勤讴颂牵情切肤乞墦气锅清话晴熏勤劳勇敢全身远害人彝三步见方上留田烧鷰神差鬼使逝将去汝市租水域泗滨苏州弹词套种添改铁朱微门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