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对神仙及道士所居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合称。后泛指名山胜境。 宋 陈亮 《重建紫霄观记》:“道家有所谓洞天福地者,其説不知所从起,往往所在而有。”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仙乐微闻,名花争艷,恍一洞天福地。” 包蕾 《猪八戒学本领》:“行近看时,更有那小桥临涧水,奇石傍山门,青苔如毯,花香袭人,真个是洞天福地所在。”参阅《云笈七籤》卷二七。
“洞天福地”是道教中的核心概念,原指神仙居住的仙境,后泛指风景绝佳的名山胜境。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词源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记载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体系。道教经典《道迹经》与《真诰》也提及“洞天福地”的划分,其观念可追溯至东晋以前。
道教意义
现代比喻与用法
后演变为成语,形容风景优美之地,如宋代陈亮《重建紫霄观记》提到“所在而有”。语法上为联合式结构,作宾语或定语,含褒义。
文化影响
道教通过这一概念将自然景观神圣化,如南岳衡山的朱陵洞、青玉坛等均被列为洞天福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修的哲学思想。
示例:
“如此洞天福地,倘得几间幽室暂住,也不枉人生一世。”——鲁迅《华盖集续编》(注:此例见于,但部分网页未提及,需结合其他来源综合判断)
如需了解具体洞天福地名单,可参考《洞天福地记》或道教文献。
洞天福地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其意为神仙所居住的地方,也指美好的驻足之地或者是安乐的境地。
洞:水部,三画
天:口部,四画
福:示部,禸,4画
地:土部,6画
洞天福地这个词最早来源于《庄子·逍遥游》:“周有大洞宫,有熊罴之饶者;其状四方,其行不绝;四门不栈,无虚人之居。东方致,曰执名;西方和,曰报名;南方命曰曾名;北方曰是名。”在古代宇宙观念中,洞天福地被视为居住仙人的地方,形象描绘出一种优越、乐土之境。
洞天福地(繁体字)
洞:同洞字
天:同天字
福:同福字
地:同地字
他把庭院打造得如同洞天福地,让人流连忘返。
洞穴、天堂、福泽、大地
仙境、乐土、桃源
地狱、苦海、荒漠
安常习故百贾悖盭弁端别觞弼教昞然避寿层台尘沙劫传水醇乐醇明打翻殚残嘀哒孵卵黑鹄闳侈不经回暖火轮将仕趼趾集德接嘴襟儿鞠歌行巨舋伉音刊立蝌蚪文吭唷联绵猎渭柳惠落火履位马蝉马杓子偭背密山难道说七椀鋭利弱肉强食三品院山虞沙涩设官束栝笋箩素室替当徒劳往返问状五云乡杌子汙尊香皮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