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渴病。《后汉书·李通传》:“﹝ 通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 李贤 注:“消,消中之疾也。”参见“ 消渴 ”。
(2).消除疾病。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并抗吻以除烦,永咀牙而消疾。” 北周 庾信 《温汤碑》:“岂若醴泉消疾,闻乎 建武 之朝。” 倪璠 注引《后汉书》:“ 光武 中元 元年夏,京师醴泉涌出,饮者固疾皆愈。”
消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疾病消除、痊愈康复的状态。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在中医典籍中常用来描述通过治疗或调养后病体恢复健康的过程。以下从语义构成、典籍用例及文化意蕴三方面解析:
二字组合形成动宾结构,字面即“消除疾病”,强调病理状态的终结。
据《黄帝内经·素问》记载,古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调理阴阳可使“沉疴消疾”。此处“消疾”指内在病邪被驱除后的生理平衡状态。
唐代白居易《斋居偶作》有“身闲易消疾”之句,将身体康复与心境安宁相联系,体现传统养生观中身心合一的理念。
“消疾”一词承载着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如《淮南子》所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其内涵不仅指向疾病治愈的结果,更蕴含通过持续调理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哲学。现代语境中,该词仍用于中医理论阐释及传统文化研究,成为理解中国医学史与健康观的关键词之一。
字形演变参考:
“疾”的甲骨文字形可见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
“消疾”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指代“消渴病”
即古代对糖尿病的称呼,属于中医术语。例如《后汉书·李通传》记载李通“素有消疾”,李贤注解为“消中之疾”。现代医学中,“消渴”对应糖尿病,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
表示“消除疾病”
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如南朝梁何逊的《七召·肴馔》提到“咀牙而消疾”,北周庾信《温汤碑》中“醴泉消疾”等,均指通过饮食或自然疗法祛病。
补充说明:
瘪窳碧鵶犀比玉拨灭参体草莱楚池垂露触礁德海垫箱钱钓诗钓洞谙梵树梵众天飞迸風容赋材缸盆格尺赓衍韩潮苏海函脚何时鸿都之事红光满面谎乔厮佳制惊涛怒浪旧公烟可不的扣边枯研雷池卤鹼緑翘铭诸肺腑拏攫内衅裒类嶈嶈且当顷襄清查企效上材蛇腹纹首身数据库四入头素雉淌凌叹喟偷曲脱窜五斗柜无可无不可无明销夏翖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