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的意思、马尼拉的详细解释
马尼拉的解释
菲律宾首都和最大港口。人口795万(1991年)。大马尼拉市还包括周围十二个市镇,面积920平方千米,人口近800万。现代工商业和金融业发达。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工业,有制糖、纺织、烟草等部门。港阔水深,可同时停泊二十余艘万吨巨轮。有国际航空站。多名胜古迹,风景秀丽,是亚洲重要旅游中心之一。
词语分解
- 马的解释 马 (馬) ǎ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大:马蜂。马勺。 姓。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马尼拉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马尼拉(Mǎnílā)是菲律宾共和国的首都及最大港口城市,也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从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背景角度,其详细含义可解析如下:
一、基础词义
指位于菲律宾吕宋岛西岸、濒临马尼拉湾的特定地理区域。作为专有地名,其核心含义即指代该国的首都城市。该词在汉语中属音译外来词,直接源自西班牙语“Manila”的发音转写。
二、词源背景
“马尼拉”得名于当地原生植物“尼拉草”(Maynilad)。在菲律宾古语他加禄语中,“May”意为“存在”,“Nilad”指生长于沼泽地的白花水柳(学名:Scyphiphora hydrophyllacea),合称意为“生长尼拉草之地”。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后,以“Manila”命名该城并沿用至今。
三、文化关联与延伸含义
-
“马尼拉大麻”(Abacá):
指菲律宾特产蕉麻纤维,因历史上多经马尼拉港出口而得名。其质地坚韧,曾广泛用于航海缆绳,现多用于特种纸张、手工艺品原料。
-
“马尼拉纸”(Manila paper):
一种以蕉麻纤维或木浆制成的淡黄色韧性纸张,因早期由马尼拉出口得名,常用于文件袋、绘画及手工制作。
-
“马尼拉烟草”:
历史上对菲律宾吕宋岛所产优质雪茄烟叶的俗称,因经马尼拉港贸易流通而闻名。
参考资料: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专有名词“马尼拉”释义为“菲律宾首都”。
- 《辞海》(第七版):详述马尼拉地理、历史沿革及经济地位。
- 菲律宾国家历史委员会(Nation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the Philippines):马尼拉地名起源考据。
- 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马尼拉词条及蕉麻产业历史。
网络扩展解释
马尼拉(Manila)是菲律宾共和国的首都及最大港口城市,也是亚洲重要的国际化都市之一,常被称为"亚洲的纽约"。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概况
- 行政地位:作为菲律宾国家首都大区的核心,由16个市镇构成,总面积约638平方公里(2024年数据),人口超过1288万
- 历史沿革:最早为西班牙殖民统治中心,1898年成为美国统治下的首都,1946年菲律宾独立后确立为首都
二、地理特征
- 位于吕宋岛西岸,巴石河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通过6座桥梁连接
- 坐拥天然良港马尼拉湾,港口水深可同时停泊20余艘万吨巨轮
- 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三、经济地位
- 集中全国1/3的工业产能,主导产业包括制糖、纺织、烟草和新兴电子制造业
- 2024年GDP约920亿美元,金融业占全国总量45%
- 拥有东南亚最繁忙的国际航空站,年旅客吞吐量超5000万人次
四、文化旅游业
- 融合西班牙殖民建筑(如圣奥古斯丁教堂)与现代化摩天大楼
- 著名景点包括黎刹公园、马尼拉大教堂、王城区等历史文化遗迹
- 每年吸引超200万国际游客,获评"亚洲最佳会议旅游城市"
注:如需更详细统计数据或历史事件时间轴,可参考菲律宾国家统计局2024年发布的《首都区发展报告》。
别人正在浏览...
鞭棰插犋澄穆驰声稠叠粗呢低下忿恻付度趺架戈兰高地好口黑褐华封回曲撝让回霜收电混进护手简靖角髻景升豚犬金麟九献麇骇雉伏亢朗雷转昽昽蛮头妙辨命风靡膴膜外内困年衰岁暮囓毡秾秀旁求博考愆期青林清弦七湾八拐埏道膻根书名号说死天涯田者髫龄童子鸡僞满吻儒沃淫无怀氏献芹羡田霄景下壤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