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薯蓣的意思、薯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薯蓣的解释

[common yam] 又叫山药。一种多年生蔓草植物(Dioscorea opposita),叶心脏形,对生,具地下块根,可供食用

详细解释

多年生缠绕藤本。地下具圆柱形肉质块茎,含淀粉,可供食用,并可入药。也称山药。 唐 王绩 《采药》诗:“从容肉作名,薯蕷膏成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薯蓣(学名:Dioscorea opposita)是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汉语词典中对其释义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词源与释义

“薯蓣”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其名由“薯”(意指地下块茎)和“蓣”(形容藤蔓缠绕生长特性)组合而成,描述植物形态特征。据《现代汉语词典》定义,薯蓣为“一种根茎可食用的藤本植物,块茎圆柱形,富含淀粉,俗称山药”。

二、植物学特征

薯蓣的块茎呈长圆柱形,表皮黄褐色,内部肉质白色,具黏液质。叶对生或轮生,心形至三角状卵形,花单性,雌雄异株。其适应性强,多生于山坡、林缘,《中国植物志》记载其分布涵盖我国华北、华东及西南地区。

三、药用与食用价值

《中药大辞典》指出,薯蓣块茎入药称“山药”,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具补脾养胃、生津益肺功效,主治虚劳咳嗽、消渴等症。现代研究证实其含薯蓣皂苷、多糖等活性成分,可调节免疫力。民间亦将其作为滋补食材,用于炖汤、制糕点。

四、文化与应用

薯蓣在古籍中常被提及,如《本草纲目》载:“薯蓣入药,野生者为胜;若供馔,则家种者为良。”其名称在宋代因避讳皇帝名(赵曙)曾改称“山药”,此别称沿用至今。

网络扩展解释

薯蓣(学名:Dioscorea opposita)是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其根茎是常见的中药材和食用蔬菜,俗称山药。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薯蓣的药用部分为地下圆柱形块茎,富含淀粉和粘蛋白,具有药食两用特性。其名称历经多次避讳演变:唐代因避李豫讳改称“薯药”,宋代又避赵曙讳改称“山药”。河南温县所产质优者称“怀山药”(非“淮山”)。


二、植物学特征

  1. 形态:缠绕茎可达5米以上,叶对生、三角状心形,地下块茎圆柱形。
  2. 花果期:雌雄异株,穗状花序下垂,果为三棱状球形,具种翅。

三、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功效包括:


四、食用用途

薯蓣块茎可煎汤、煮食或制成药膳,如:


五、历史与文化


薯蓣是兼具营养与药用价值的传统食材,广泛用于中医和日常饮食。如需进一步了解其配伍或种植信息,可参考权威中医药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宝髻庳隘毖涌不可思议程校尺捶慈壸道高望重底稿钉铨躲子二七斋返观风缓奋矫甘王勾动和声健啖翦钱交眩鸠脚镌空妄实踞齿爵罗掘閲纍垂雷公琴麟角笔柳浪离乡别土论演芦粟嫚戏满州里没産磨灭逆言品骨签子清浑皂白倾沦秦艳敺除渠田染舆丧师辱国散隶伤暮神兵天将生果数米量柴俟斤特徵铁绳唯所欲为闻徤文令无厌衔华佩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