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水草茂密的沼泽湖泊地带。《庄子·刻意》:“就藪泽,处閒旷,钓鱼閒处,无为而已矣。” 宋 苏辙 《民政下·第三道》:“及行天下,览其山林藪泽之所生,与其民之所有,往往与古不类。” 明 刘基 《寄赠怀渭上人》诗:“我如野鸟贯藪泽,络以羈鞿知必踠。” 章炳麟 《訄书·原人》:“莙藻浮乎江湖,鱼浮乎藪泽。”
(2).犹渊薮。喻人或物荟聚之处。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风流薮泽》:“ 长安 有 平康坊 ,妓女所居之地……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藪泽。” 明 袁宏道 《郑母节行始末》:“ 巴陵 ,贾藪泽也。”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维扬 本鶯花藪泽。自昔 新城 司李,狎主词盟; 红桥 冶春,香艶如昨;浮湛宦辙,代有名流。”
(3).犹草野。《后汉书·郎顗传》:“若有德不报,有言不醻,来无所乐,进无所趋,则皆怀归藪泽;修其故志矣。” 晋 葛洪 《抱朴子·穷达》:“邈俗之士,不羣之人……或抑顿於藪泽,或立朝而斥退也。”
关于“薮泽”的详细解释如下:
“薮泽”的正确读音为sǒu zé。其中:
自然地理意义
原指水草丛生的湿地,如《庄子·刻意》提到“就薮泽,处閒旷”,描述隐士选择此类环境修身养性。
人文引申义
部分人误读为“sǒu zhé”,需注意“泽”在词中读“zé”。学习时可结合字形(“艸”部表植物)和语境记忆词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演变考据,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薮泽》是一个汉语词汇,形容茂密的草木长在湿地或沼泽地带的情景。它代表着自然的繁茂与生机。
词语《薮泽》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艹” 是草的部首,表示植物;“水” 是水的部首,代表液体和水相关的事物。这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6个。
《薮泽》一词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在繁体字中,就是「藪澤」。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薮泽》一词在古代的写法为「襚澤」,“襚”字是由衣服和王的部首组成的,表示植物的茂盛和王者的权势。
1. 这片湿地草地上,绿草如茵,满目薮泽。
2. 小溪边的薮泽中,农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
组词:薮中草、薮草丛、泽国、泽被。
近义词:湿地、沼泽、沼泽地、沼泽区。
反义词:旱地、干燥、荒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