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鄙野。 ********* 《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不令中土文明,与世界各邦相接触,遂使神明之裔,日趋僿野,天赋知能,艰於发展。” ********* 《民彝与政治》:“此理虽长见于僿野之民,而非可论于文明之族。”
“僿野”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僿野(拼音:sài yě)指“鄙野”,即粗俗、未开化的状态,带有贬义。常用于形容文化、习俗或社会风貌的落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近代文献或学术讨论中,需注意其书面语色彩和贬义语境。
“僿”字本义为“鄙薄、轻视”,与“野”(粗野、未教化)组合后,更凸显对文化状态的负面评价。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孙中山、李大钊相关著作原文。
《僿野》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没有一点溜头,十分僵硬、不动弹的状态。
《僿野》这个字由「亻」(人字旁)和「戈」(戈字旁)组成,是一个两个部首的字。它由14个笔画组成,分别是「亻」(2画)、「支」(4画)、「伐」(6画)、「事」(8画)、「㐄」(10画)、「来」(12画)和「㔾」(14画)。
《僿野》一词来源于古籍《诗经》,出自《小雅·巷伯》:“靡僿既多郤”。它的意思是外貌僵硬,不动弹。
《僿野》这个字的繁体字形为「僿野」。
在古时候,汉字「僿野」的写法可以略有不同。例如,魏碑、隶书等字体风格的时候,「亻」部分可能会略有变化。
1. 他坐在那里,像个僿野的柴禾。
2. 她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整个人像个僿野的木偶。
1. 僿然:形容态度、表情僵硬、不动的样子。
2. 僿塞:形容门户紧闭,不畅通。
3. 僿身:形容人的姿态僵硬、不灵活。
僵硬、固执、僵直
灵活、活泼、流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