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僿野的意思、僿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僿野的解释

鄙野。 ********* 《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不令中土文明,与世界各邦相接触,遂使神明之裔,日趋僿野,天赋知能,艰於发展。” ********* 《民彝与政治》:“此理虽长见于僿野之民,而非可论于文明之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僿野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僿”和“野”两个字组合而成,其含义需结合二者的本义及古文献用例进行解析。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单字释义

  1. 僿(sài)

    • 本义:粗鄙、浅陋、不淳厚。

      《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僿”,但古籍中多用于形容文化或礼制的粗疏。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僿,犹陋也。”

    • 引申义:指缺乏礼教约束的质朴状态,常含贬义。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卷,第1532页。

  2. 野(yě)

    • 本义:郊外、荒野。

      《说文解字》:“野,郊外也。”

    • 引申义:未开化、粗朴、不受礼法拘束。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815页。


二、复合词“僿野”的释义

僿野形容社会风气或文化状态粗鄙简陋、缺乏文教礼制,强调原始质朴而失于礼法的特质。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

  1. 文化层面的简陋:指文明程度低,礼乐制度未臻完善。
  2. 行为层面的粗朴:形容民风未受教化约束,带有原始野性。

古籍用例佐证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二十》中评述边疆民族风俗时提到:

“僿野而不知有君臣之义”

此处“僿野”指边地族群未受中原礼教浸润,处于蒙昧无礼的状态。


三、近义词辨析


四、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文史领域,尤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批评中,例如: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注:因古籍原版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查阅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僿野”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僿野(拼音:sài yě)指“鄙野”,即粗俗、未开化的状态,带有贬义。常用于形容文化、习俗或社会风貌的落后。

出处与用法

  1.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中提到:“不令中土文明,与世界各邦相接触,遂使神明之裔,日趋僿野”,表达对封闭导致文明退步的批判。
  2.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中写道:“此理虽长见于僿野之民,而非可论于文明之族”,强调该词用于对比“文明”与“未开化”的差异。

现代使用情况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近代文献或学术讨论中,需注意其书面语色彩和贬义语境。

补充说明

“僿”字本义为“鄙薄、轻视”,与“野”(粗野、未教化)组合后,更凸显对文化状态的负面评价。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孙中山、李大钊相关著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拜章茇葀辨颠帖标高拨云见日丑问川人处变刍食丹阳布衣倒灶的对得放手时须放手敦让法脉准绳发逆范铸负下頫仰福州辜攉桂冠寒菊蕙风昏腾腾奬进坚固子金牛座泃河钧天曲菊琖客身课孙草刳肠拦路虎老虎车两石弓廉棱凌躐郦注隆隆满话梅花曲蒙昧抛腔澎赑剽疾剖治浅水悄悄乳女撒吞升阶设作石殿饰巧天道酬勤畏头畏尾无碑记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