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君主与臣下。《易·序卦》:“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侯以明之,罔替君臣之义;礼无违者,遂诣宾主之情。”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黄陶庵集外诗》:“当日君臣荒乐,文武酣嬉之状,如遇目前。”
(2).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 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云笈七籤》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药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吴金 害了个寒症, 陈小四 假意殷勤,赎药调理。那药不按君臣,一服见效, 吴金 死了。”
(3).指主食和副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祟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详“ 君臣佐使 ”。
“君臣”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君臣”最初指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政治关系,源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臣子则是辅佐和执行命令的从属者。这种关系强调等级性、服从性,如《周易》所述“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君臣”既是古代政治结构的核心概念,也在医学、饮食等领域形成独特隐喻。其内涵从等级服从演变为现代协作关系,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动态发展。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文献,可参考《周易》《素问》等古籍及现代社会学研究。
君臣是古代中国社会中主要用于描述国家政治体制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它表达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身份上的不对等,以及在政治和权力上的从属关系。
拆分部首和笔画:
君(吅字旁+口)--部首吅,总笔画数7
臣(臣字头+卩)--部首臣,总笔画数6
来源:
君臣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尚书》,并且在后来的历史文献和古代文学中广泛出现。它是中华文明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核心概念之一。
繁体:
君臣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即「君臣」。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构造和写法有所不同。君的古代写法为「君」,臣的古代写法为「臣」。
例句:
1. 君臣之间应该建立稳固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2.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组词:
君主、臣民、君王、臣下、君道、臣服。
近义词:
主仆、主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反义词:
民主、平等、同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