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聚风之处。 北周 庾信 《奉报赵王惠酒》诗:“风池还更暖,寒谷遂成暄。” 倪璠 注:“风池,如风井之类。 宋玉 《风赋》曰:‘夫风,生於地,起於青苹之末,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 李善 注引 盛弘之 《荆州记》曰:‘“ 宜都 狼山县 有山,山下有穴,大数尺,为风井。”土囊,当此之类也。’此云‘风池’,亦犹是矣。” 清 厉鹗 《秋日同少穆竹田敦复过报国院》诗:“风池时动树,秋宇欲销云。”
2.人体经穴名。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主治眩晕、鼻渊、目赤、耳鸣、夜盲、落枕等症。《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胆经穴歌》:“风池肩井渊液长,輒筋日月京门乡,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瀆。”注:“从脑空下行耳后,下髮际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於耳中,风池穴也。”
風池(fēng ch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核心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基本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風池”原指“风所汇聚的水池”,后引申为“自然环境中气流回旋之处”。这一含义在古典文献中常见,例如《淮南子》中提及“天地之气,聚于風池”,用以描述自然界能量流动的节点。
中医穴位专称
在传统医学中,“风池”是人体重要穴位,属足少阳胆经。《黄帝内经》记载其定位为“项后发际两侧凹陷处”,现代《针灸学》进一步明确其位于“枕骨下,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的凹陷”。该穴位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等症,与“风邪入侵”关联密切,故称“风池”。
文化象征与衍生义
古代文献如《文选·张衡〈西京赋〉》将“風池”喻指“权力中枢”,如唐代中书省别称“風池”,取其“汇聚要务”之意。此用法见于《旧唐书·职官志》,反映词汇在政治语境中的隐喻拓展。
古籍中的地理概念
部分地方志如《水经注》记载“風池”为特定水域名称,例如湖北襄阳曾有湖泊以此为名,因“地势低洼,多生旋风”得称,今多考为历史地理变迁产物。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及《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等权威文献。
“風池”是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聚风之处,常用于形容风力聚集的特殊地形或区域(如山谷、洞穴口等)。例如:
风池穴是人体重要穴位,属足少阳胆经,具体信息如下:
在文学中,“风池”也用于比喻事物或人群的聚集地,例如描述信息、人流的集中现象。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针灸操作或治疗建议,请咨询专业中医师。
窆丧宾附闭治不胜衣残杯冷炙昌亭之客缠混赤斾辍职磁甖邨氓待泮厄陈方始肥轻奋起直追概行干风刚罫干名鼓桴鼓衰力尽故州悍暴含蓼问疾狠声鄠杜会日火虞嘉纳贱迍骄奢静嘿径术近视窘败爵服举国若狂客军穭谷林胡面谈墨兵牧犊男女授受不亲鸥驯偏吃劈柴启奠起哄倾筐生龙脑释累失损梳头盒子韬光俟奋填沟壑调理阴阳兔起凫举慰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