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胡貉的意思、胡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胡貉的解释

亦作“ 胡狢 ”。亦作“ 胡貊 ”。古代称北方各民族。《晏子春秋·谏下一》:“今夫 胡 狢 戎 狄 之蓄狗也,多者十有餘,寡者五六,然不相害伤。” 张纯一 校注:“ 孙 云:狢当为貉。”《荀子·强国》:“今 秦 南乃有 沙羡 与俱,是乃 江 南也,北与 胡 貉 为隣,西有 巴 戎 。”《淮南子·齐俗训》:“ 胡 、 貉 、 匈奴 之国,纵体拖髮,箕倨反言而国不亡者,未必无礼也。”《后汉书·祭肜传论》:“﹝ 祭肜 ﹞且临守偏海,政移獷俗,徼人请符以立信, 胡 貊 数级於郊下。” 宋 苏辙 《颍州择胜亭诗》:“ 胡 貊 之民,驾车以游,外缠毳韦,内辑貂鼬。”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胡貉”是战国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其含义及历史背景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定义

“胡貉”亦写作“胡貊”“胡狢”,主要指代战国时期分布在今中国东北、蒙古草原及华北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群体。根据地域不同分为:

  1. 东胡与匈奴:活跃于东北及蒙古草原;
  2. 林胡与楼烦:分布于内蒙古东部、河北及山西北部。

二、历史文献记载

该词在古籍中多次出现:

三、社会特征

  1. 生活方式:以畜牧为主,擅长骑射,军事力量强盛;
  2. 中原影响:长期对战国诸侯国构成边境威胁,促使燕、赵等国加强防御。

四、词义演变

最初为地理族群泛称,后衍生出文化差异含义,如《后汉书》用“胡貊”指代北方异族习俗。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战国历史背景与古籍记载,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民族关系,可参考《史记·匈奴列传》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胡貉的意思

胡貉(hú méi)这个词是指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北方边境地区的人。也可以形容人的相貌或者行为举止粗野、残暴。

拆分部首和笔画

胡貉的部首是月字旁,总共有8个笔画。

来源

胡貉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北方边境地区居住着胡族和貉族等民族,因此称之为胡貉。该词在文献中的使用始于南北朝时期。

繁体

胡貉的繁体字为「胡貉」。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写法对胡貉这个词的表示方法有所不同,如在《康熙字典》中,胡貉的写法为「胡貉、胡狢」。

例句

1. 他的举止粗野,完全像个胡貉。
2. 那个地区的居民大多数是胡貉。

组词

胡貉的组词有:胡貉族、胡貉服饰、胡貉口音等。

近义词

胡貉的近义词有:胡须族、北方民族。

反义词

胡貉的反义词可以是:南方人、文雅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