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寒碛的意思、寒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寒碛的解释

冷寂的沙碛。 唐 于鹄 《出塞》诗:“空山朱戟影,寒磧铁衣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寒碛是汉语复合词,由“寒”与“碛”组合而成,需从字义、词义及文化背景综合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寒(hán)

    本义指气温低、寒冷,引申为冷清、贫瘠、凋敝之境。《说文解字》释:“寒,冻也。”在诗词中常隐喻孤寂萧瑟,如杜甫“天寒翠袖薄”之句。

  2. 碛(qì)

    原指浅水中的沙石,后扩展为沙漠、戈壁。《说文解字注》:“碛,水渚有石者。”地理学中特指风化碎石堆积地貌,如西北“碛漠”。

二、词义解析

寒碛的字面组合指寒冷荒凉的沙石之地,常见于古典文学与历史文献,包含两层含义:

  1. 自然地理概念

    指气候苦寒、植被稀少的砾石荒漠或冻土地带,如唐代边塞诗中的“寒碛”多描写西域戍边环境。岑参《碛中作》云:“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即是对寒碛荒寂的写照。

    来源:《全唐诗》卷一九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

  2. 历史军事意象

    因古代西北边陲多此类地貌,“寒碛”渐成征战、流徙的象征符号。如《旧唐书·吐蕃传》载唐军“涉寒碛,转战千里”,凸显行军艰险。

    来源:《旧唐书》卷一九六,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三、权威典籍佐证

  1. 《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1281页)

    明确释义:“寒碛:寒冷荒凉的沙漠。多指西北边塞之地。”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

  2. 《辞海》(第七版)

    在“碛”字条下注:“寒碛犹寒漠,指高寒地带沙石荒漠。”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3.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史为乐主编)

    收录“寒碛”为唐代地理称谓,对应今新疆、甘肃等地的戈壁区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四、文化意蕴

该词凝结中国古代对边塞苦寒之地的集体记忆,承载戍边将士的孤绝感与自然敬畏。如李益《度破讷沙》中“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正是“寒碛”文学化的典型表达。

结论:寒碛是兼具地理实指与文化象征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冷寂荒芜的沙石地貌”展开,在历史文献与文学创作中成为边塞意象的重要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寒碛”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寒碛(hán qì)指冷寂的沙碛(沙石浅滩或沙漠),常用来描绘荒凉、寒冷的自然景象。例如:“层城没寒碛”形容城池被寒冷的沙石覆盖()。


二、出处与用法

  1. 诗词引用:

    • 唐代于鹄《出塞》:“空山朱戟影,寒碛铁衣声。”
    • 唐代贾岛《送陈判官赴绥德》:“身暖蕉衣窄,天寒碛日斜。”
    • 宋代李甲《吊严陵》:“渔舍孤烟锁寒碛。”
  2. 文学意象:
    该词多用于边塞诗或描绘荒寒场景,如“嘶马悲寒碛”(温庭筠《边笳曲》),通过“寒碛”渲染战地或边关的萧瑟氛围()。


三、总结

“寒碛”是古汉语中的环境描写词汇,兼具“寒冷”与“沙碛”双重意象,常见于唐宋诗词,体现自然与人文的苍凉感。如需更多例句或解析,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暗射地图骜悍白雪阳春白义爆烞比隆残民以逞馋样促忙贷恤叠棊洞主儿时風聲賤人扶箕根气昏蔽户阈谏署交睫洁癖鸡内金襟素烂酱老番愣沉敛板恋新忘旧泠洌柳颦梅笑伦类门目命梓漠泊抢劫犯谯鼓青箱钦钦敬敬祈向漆宅人谋溶汇镕今铸古戎翟蕤宾商叶善始善终升霞食茱愬告通玄真经退笔退税往前伪本挝阖窝丝糖向搨小葱拌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