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氏族志的意思、氏族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氏族志的解释

记载宗族谱系的著作。 唐 高俭 等著有《大唐氏族志》一百卷。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凡为国史者,宜各撰氏族志,列於百官之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氏族志是记录宗族谱系的典籍,指古代官方或民间编纂的、系统记载姓氏源流、家族世系、门第等级及成员事迹的文献。其核心功能在于“明世系、辨昭穆”,即厘清血缘传承与尊卑次序,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门阀制度与文化传统的重要史料。

一、汉语词典释义与性质

《汉语大词典》将“氏族志”定义为:“记载宗族世系的谱牒”。其性质包含三重属性:

  1. 谱牒文献:以家族为单位,按辈分记录成员姓名、官职、婚姻等,形成树状世系图。
  2. 等级档案:唐代《氏族志》首次以官品高低为标准划分门第,取代旧有士族标准(来源:《新唐书·高士廉传》)。
  3. 文化载体:融合姓氏学、历史学与礼法制度,如宋代《古今姓氏书辨证》考辨姓氏渊源(来源:郑樵《通志·氏族略》)。

二、历史功能与社会意义

  1. 维系宗法制度

    通过“别亲疏、序长幼”,强化父权与嫡长子继承制,如魏晋南北朝谱学兴盛以保障士族通婚合法性。

  2. 服务官僚选拔

    唐代重修《氏族志》压制山东旧族,抬高皇室与功臣地位,巩固中央集权(来源:《贞观政要·礼乐》)。

  3. 构建身份认同

    明清民间修谱盛行,通过“收族睦宗”增强凝聚力,如《张氏统宗世谱》跨越地域整合宗族。

三、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

氏族志保存了古代人口迁徙、地方治理及伦理观念的一手资料。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称“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三者共构历史文献体系(来源:《文史通义·方志立三书议》)。现代学者可利用其研究人口统计学、社会流动性及文化传承模式。

文献来源说明: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历史考据依据《新唐书》《通志》《文史通义》等传世典籍,相关学术观点引自历史学、社会学领域研究著作。因古籍原文无网络链接可附,读者可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或图书馆藏本核实。

网络扩展解释

“氏族志”是记录宗族谱系及家族历史的著作,其含义与作用可从以下方面综合阐述:

1.基本定义

氏族志主要指记载家族起源、成员世系及事迹的文献,常以族谱形式呈现。它不仅是家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结构。

2.历史背景与政治作用

唐代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人修订《大唐氏族志》,将皇族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传统山东士族(如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此举旨在提高李唐皇室地位,压制旧士族势力,扶植庶族地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3.内容特点

4.文化与社会意义

氏族志为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结构、门阀制度提供了重要史料。例如,唐代通过官方修订氏族志,削弱了魏晋以来的门阀观念,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5.后世影响

南唐以后,氏族志逐渐发展为民间修谱传统,至清代形成系统化的宗族管理体系。这一传统至今在部分地区的家族文化中仍有延续。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氏族志》的编纂细节,可参考《史通·书志》等历史文献,或查阅、6中的具体案例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爱如己出薄质鞭锏表次表证场院成贷赤色锄击畜妻丹桂黨援冻死遁逸放走凤叹虎视感涕规彟寒天黄绢碑婚室虎噬佳节椒酒假器静女酒村积袭嗑牙穭谷脸模子猎马历头六亲流照隆阳茫无涯麻酥糖门奖民正清裕球队求人蜷屈缺望曲水流觞仍陋袭简热石上根大器上志沈梦四项基本原则思远诵述贪强天津吐哺辍洗王舆问事相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