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奬售的意思、奬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奬售的解释

我国政府对于向国家交售某些重要农副产品的社队和个人实行额外供应一定数量统销商品的鼓励办法。《1982年中国百科年鉴》:“为了解决好棉、糖产区的粮食问题,调动农民增产棉、糖的积极性,*********决定,从1981年起,对棉、糖集中产区实行棉糖、糖粮挂钩奖售政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奬售(现多写作“奖售”)是汉语中的一个特定历史词汇,主要用于20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政策语境,指国家通过奖励措施鼓励农民交售农产品的制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其核心含义为“国家在收购某些农副产品时,奖励出售者一定数量的粮食或其他商品”。

从构词角度分析,“奬”为“奖励”的古体字,“售”即销售,组合后强调通过物质激励促进特定商品交易。该政策具体实施时包含两种形式:一是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棉花等统购物资后,可获得布票、化肥、工业品等紧缺物资作为奖励;二是超定额交售部分给予更高比例的奖励,如1961年国务院规定每超售50公斤粮食奖励10尺布票。

据《中国农村经济政策史》记载,奖售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调节供需、稳定生产的作用,1985年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革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新中国经济史的相关文献中仍具特定学术价值。

(注:由于权威词典在线版本未收录该词条,参考文献来自《现代汉语词典》实体版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农村经济政策史》纸质出版物。)

网络扩展解释

“奬售”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一项政策术语,指政府通过物质奖励鼓励特定农副产品交售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奬售”读作jiǎng shòu,由“奖励”和“销售”组合而成,意为通过奖励机制促进销售。其核心是政府向交售重要农副产品(如棉花、糖等)的集体(如公社、生产队)或个人额外供应统销商品(如粮食、化肥等)。

二、历史背景与实施方式

  1. 政策背景
    20世纪60-80年代,为缓解粮食与工业原料作物的供需矛盾,政府针对棉、糖等经济作物产区推行该政策,例如1981年国务院规定对棉糖产区实行“棉粮挂钩”“糖粮挂钩”,交售棉花或糖可换取更多粮食指标。

  2. 奖励形式
    根据交售量按比例发放紧俏物资,如粮食、布票、工业品等。例如:每交售100斤棉花,可额外获得一定数量的粮食配额。

三、政策目的

四、演变与淡出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推进,20世纪90年代后“奬售”逐渐被价格补贴、市场化收购等替代,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注:如需了解具体年份的奖售标准或地区案例,可参考《中国百科年鉴》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愁半璧沧浪餐毡嘲嘲称扬赤背赐剑辞推觕砺档次倒毙雕体动滑轮端五烦鹜父亲节冠缨闺壸和尚菜鹤市贺育花星浑沦吞枣嘉表兼爱无私骄暗角里极锋惊啼郡伯康瓠考第愧恼蠡荠驴头不对马嘴马封蒙园吏谜语啮心农具厂奇杰青丘子七思八想溶蚀桑叶冠三省生晓沈心输纲天清气朗吐露外甸外利晩禾慰勉遐服小团龙稀巴烂西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