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理櫂 ”。整治船桨。谓行船,启航。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理棹遄还期,遵渚騖修坰。”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先是内外使臣自 江陵 理棹,则缘境数州皆弊控舟之役,公举奏条约,给官緡,以僦水工。” 宋 陆游 《鹊桥仙》词:“潮生理櫂,潮平繫缆,潮落浩歌归去。” 明 袁袠 《同诸文学避暑石湖》诗之一:“理棹泛湖阴,停橈占水心。”
理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古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指整理船桨,准备行船。其中:
故“理棹”字面意为整理船桨,实际指备船启程的动作,常见于描写离别或远行的诗文。
如南朝谢灵运《初去郡》诗:“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坰。” 此处“理棹”指整理行装登船离任,暗示诗人辞官归隐的决断。
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云:“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后文“理棹变金素” 呼应前文,表明季节更替中持续行舟的艰辛。
唐代张九龄《自湘水南行》中“理棹虽云远,饮水宁有惜?” 将“理棹”与长途跋涉关联,凸显舟行劳顿却义无反顾的心境。
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32628598)收录:
理棹:意为置办行装,准备舟船。多用于诗文,表启程之意。
该词属动作性复合词,中古时期高频出现于山水诗与游记,承载古人“舟车劳顿”的出行意象。随着交通工具变迁,“理棹”逐渐被“启程”“解缆”等词替代,成为汉语史中反映生活场景变迁的语料标本。
参考文献来源
“理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整理船桨,准备行船或启航。以下是详细解释:
贝加尔湖禅絮沾泥诚惶诚惧池渊磢错磴路点对迭绮帝功丁册地气笃性汾阳帽脯腊高师广陌佹得佹失海内外哈腰谎诈画瓶盛粪回跌回轨获咎讲祀焦心剂调骥路舅爷开冬乱人耳目南障山千折啓轮琴挑文君祛机入第三月雪上课山娶盛贮深秘是勿霜晚涚酌书空匠瞤息四方馆思妇死中求生滩工叹息腾沸田躺媮幸委靡文客五斗米道无偏无陂橡皮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