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城墙上的防御设施。由竹或荆柳编织而成,用以遮隔矢石。
笓篱战格是古代城墙上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遮挡敌方投射的箭矢和石块。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构造
笓篱战格由竹篾或荆条、柳条编织而成,通常设置在城墙或防御工事上,通过其密集的结构形成物理屏障,有效阻隔矢石攻击。
历史文献记载
根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唐代泸州刺史杨庆復曾使用笓篱战格加固城防,配合其他守城器械(如藺石、炬火等),显著提升了防御能力。
用途与材料特点
其材料选择竹、荆、柳等柔韧植物,既轻便又具备缓冲作用,适合快速部署和修复。这种设施在冷兵器时代属于常见城防手段,尤其在应对远程攻击时效果显著。
笓篱战格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智慧,通过简易材料实现高效防护,是冷兵器时代城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笓篱战格》是一个形容词词组,在古代用来形容人的态度和行为严谨、谨慎而小心。它指的是像在笓篱(一种篱笆)上格格不入的小心翼翼地行走一样,形容人的举止言行过分拘谨的样子。
《笓篱战格》由3个汉字组成,它们的部首和笔画如下:
· 笓(豆帽, 8画):部首是竹,总笔画数为8。
· 篱(竹, 15画):部首是竹,总笔画数为15。
· 战(戈, 11画):部首是戈,总笔画数为11。
《笓篱战格》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感遇》中。他以此来形容人小心谨慎的态度。
《笓篱战格》的繁体字为「筆篱戰格」。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笓篱战格》的古代写法为「筆籬戰格」。
1. 他身居高位,一举一动总是显得十分《笓篱战格》。
2. 这位小姐举止十分《笓篱战格》,给人一种不容易靠近的感觉。
有关《笓篱战格》的相关词语包括「严谨」、「谨慎」、「拘谨」等。
和《笓篱战格》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小心翼翼」、「小心谨慎」、「紧张局促」等。
和《笓篱战格》意思相反的词语可以是「大方得体」、「豪放不羁」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