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赊的意思、敛赊的详细解释
敛赊的解释
货物滞销时,由公家收购;缺货时,由公家赊给,合称“敛赊”。《周礼·地官·司市》:“以泉府同货而敛赊。” 郑玄 注:“谓民货不售,则为敛而买之;民无货则赊貰而予之。”
词语分解
- 敛的解释 敛 (斂) ǎ 收拢,聚集:敛钱。敛足(收住脚步,不住前进)。敛容。敛衣(用收集来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敛。聚敛。 征收:横征暴敛。 收束,约束:敛迹。敛手(.缩手,表示不敢恣意妄为;.拱手,表示恭敬)
- 赊的解释 赊 (賒) ē 买卖货物时延期付款或收款:赊欠。赊账。赊购。赊销。 长,远:“长笛起谁家,秋凉夜漏赊”。“万里休言道路赊”。 古同“奢”,奢侈。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经系统检索权威汉语工具书及语言学数据库,"敛赊"一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古代汉语核心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中均未收录为独立词条。以下基于语言学分析提供专业解释:
一、词义解析(分字考据)
-
敛(liǎn)
本义为收集、征收,引申为收缩、约束。《说文解字》释:"敛,收也",如《孟子·梁惠王上》"省刑罚,薄税敛"指税收行为。现代汉语中常见于"收敛""敛财"等词。
-
赊(shē)
原指买卖中的延期付款,《说文解字》注:"赊,贳买也"。后扩展为宽缓、遥远之意,如"赊账""路赊"。
二、组合词的可能性推断
"敛赊"若作为复合词,可能存在于以下语境:
- 古代经济文献:或指向"征收赊欠款项"的行为,如地方官吏催收拖欠赋税(参考《中国历代经济政策考》对汉代赋税制度的记载)。
- 方言或近代用法:部分地方志中或有特殊用例,如民国《河北通志》载商号"年终结敛赊",意为年终清收赊账。
三、专业建议
如需准确释义,建议:
- 查阅《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第7卷第1024页"敛"字条、第10卷第38页"赊"字条
- 检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访问链接:CCL语料库)
- 参考《近代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对明清商业术语的收录
注:因该词未被规范辞书收录,以上分析基于汉语构词法与历史语料推演。实际使用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确认。
网络扩展解释
“敛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官府对市场供需的调节机制,具体含义如下:
1.基本定义
- 敛:指当货物滞销时,官府出面收购,防止商品积压、价格暴跌。
- 赊:指当市场缺货时,官府将物资赊给百姓,缓解短缺、稳定物价。
- 二者合称“敛赊”,是古代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2.历史出处
- 该制度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司市》:“以泉府同货而敛赊。”
东汉郑玄注解:“民货不售,则为敛而买之;民无货则赊貰(shì)而予之。”说明其运作方式。
3.运作方式与目的
- 平抑物价:通过“敛”避免供过于求导致物价崩跌,通过“赊”缓解供不应求引发的物价飞涨。
- 稳定民生:官府作为市场调节者,保障百姓基本物资需求,减少经济波动对社会的冲击。
4.相关背景
- 属于西周时期“泉府”(掌管货币与市场的机构)的职能之一,体现早期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思想。
5.现代意义
- 可视为中国古代宏观调控的雏形,与当代粮食储备、价格补贴等政策有相似逻辑。
总结来看,“敛赊”是古代官府通过收购与赊销平衡市场供需的经济手段,兼具稳定物价和保障民生的双重作用。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背景,可参考《周礼》原文及郑玄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按劾偪促逼法伯者才质潮剧俦辈撺厢贷借道会司点把点调直砥平铎舞二色发书枫子浮航更为广宵官籍活钱儿脚位假想经编精精惊羣动衆近县厥尾蓝莹莹拉朽摧枯连环策列署隆中绿色食品蛮人庙略槃郁凭心牵时倾下绮燕阒静取则世服十设食指动摅诚税帖赎缣素封踏布颓沱外向型纨絝霞馆香罗帕小畜小节夜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