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赎缣的意思、赎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赎缣的解释

古代赎罪用的细绢。《后汉书·和帝纪》:“郡国中都官繫囚死罪赎縑,至司寇及亡命,各有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赎缣是古代法律与经济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以细绢(缣)作为财物抵偿刑罚或赎罪的替代品。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典章制度理解:

一、字义溯源

  1. “赎”

    指用财物抵消刑罚。《说文解字》释“赎”为“贸也”,即以财物交换自由或减免罪责。古代法律体系中的“赎刑”制度允许罪犯缴纳特定财物替代肉刑、劳役或死刑。

  2. “缣”

    指双丝织成的细密绢帛。《释名·释采帛》载:“缣,兼也,其丝细致,兼于绢也。”汉代起,缣因质地均匀、价值稳定,成为重要的实物货币之一。

二、历史制度中的“赎缣”

汉代法律明确规定以缣作为赎罪标准物。例如:

三、经济与法律功能

  1. 价值尺度

    汉代一匹缣(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约值钱数百至千文,官府按罪刑等级规定赎缣数量,如“赎耐罪缣十二匹”(《居延汉简》),形成标准化赎罪体系。

  2. 实物货币属性

    缣匹易于分割、保存,且官方定价权使其成为法定赎罪媒介。唐代《通典·刑制》称:“汉承秦制,赎罪用缣。” 反映其制度延续性。

四、文献例证

“赎缣”本质是古代刑罚执行与经济制度结合的产物,特指以缣匹为媒介的赎刑形式,盛行于两汉。其制度设计既体现法律的人道化调整(以财代刑),也反映汉代纺织品作为硬通货的社会经济地位。


参考资料

  1. 班固《汉书·惠帝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文物出版社)
  3. 杜佑《通典·刑制》(中华书局校勘本)
  4. 史游《急就篇》(颜师古注,岳麓书社笺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赎缣(shú jiān)是古代中国司法制度中用于赎罪的细绢,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赎缣指以细绢(一种双丝织成的浅黄色丝织品)作为替代刑罚的财物,允许犯人缴纳一定数量的缣来抵罪。此制度多见于汉代,如《后汉书·和帝纪》记载:“郡国中都官繫囚死罪赎縑,至司寇及亡命,各有差。”

  2. 历史背景
    汉代推行“赎刑”制度,根据不同罪行等级规定缴纳不同数量的财物(如缣、金、粟)。例如,死罪可能需缴纳二十匹缣,轻罪则更少。这一制度既缓解了监狱压力,又增加了国库收入。

  3. 社会意义
    赎缣体现了古代“以财代刑”的司法理念,但仅适用于有经济能力的阶层,普通百姓难以负担,因此存在阶级局限性。

  4. 文献例证
    除《后汉书》外,《汉书》《唐律疏议》等文献也提及类似赎罪方式,但具体财物种类和数量因朝代而异。

总结来看,赎缣是汉代司法制度中通过缴纳丝织品减轻刑罚的一种方式,反映了古代法律与经济的关联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后汉书》相关章节或汉代法制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闇过白头迭雪辨决鳖燥波浪播馨布旨楚炬秦灰楚雨巫云打跟头大估摸啖尝弹坑盗簒刁斗雕鎸东轩伫斗旗方陈遘恶归根到底国邸憾事何戡华胥弧光煎服洊饥尖恰恰健忘郊使进幸疚悔酒家极忠蠲使均种砾石屋面马汧没底镆鎁批判现实主义钱署骑驴吟灞上区萌羣巧区区之见取摄沈钿钿生胎世网时徇倏而天华吐音网坠顽素文擅雕龙香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