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税帖的意思、税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税帖的解释

旧时官府给予纳税人的纳税凭证。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一:“予里有僧寺曰 南华 ,藏 杨 李 二氏税帖,今尚无恙。予观 行密 所徵产钱,较之 李氏 轻数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税帖是宋代官府颁发给商贩的完税凭证,属于古代商业税收文书的一种。其核心含义与功能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基础释义

指商人缴纳商税后,由税务机构发放的完税证明文件。该凭证需张贴于货物表面或由商人随身携带,供沿途关卡查验,避免重复征税。其性质类似于现代的完税凭证或免税证明。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卷)

二、历史制度背景

宋代推行"过税"与"住税"并行的商税制度,税帖是监管跨区域贸易的核心工具。据《宋史·食货志》载,商贩在始发地缴纳"住税"后获税帖,凭此在运输途中可免缴相同税目,仅需在指定地点核验。此制度有效简化了跨州府贸易的征税流程。

(来源:《宋史·食货志下八》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实物形态特征

考古发现显示,税帖多采用木牌或纸质文书形式,内容包含纳税人姓名、货物种类、税额、发放机构及日期,并加盖官方朱印。例如江西出土的南宋税帖木牌,明确刻有"经税讫,沿途验放"字样,佐证其通关功能。

(来源:《中国历代契约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下册宋代卷)

权威文献参考

  1.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详析税帖在商税征管体系中的作用
  2.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载有税帖发放流程的州县案例
  3. 《中国税收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梳理税帖从唐宋至明清的演变脉络

网络扩展解释

“税帖”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税收制度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解释

“税帖”指旧时官府发放给纳税人的纳税凭证,用于确认已履行纳税义务。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献记载,例如《独醒杂志》中提到寺院保存的杨、李二氏税帖,印证了其在税收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二、历史渊源

  1. 制度起源:古代税收征收需通过官方文书确认,税帖作为法定凭证,具有记录税额、税种及纳税人信息的功能。
  2. 宋代案例:文献记载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与李氏政权税帖对比,显示不同朝代税负差异,如“所徵产钱较之李氏轻数倍”。

三、字词解析

四、延伸用法

部分文献提到该词被引申为“明显证据或有力证明”的比喻义,但此用法在古籍中出现频率较低,更多保留其原始行政文书含义。

例句参考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藏杨李二氏税帖,今尚无恙。”()

五、现代关联

当代虽不再使用纸质税帖,但其核心功能已演化为电子完税证明、税务登记证等现代税务凭证体系。

别人正在浏览...

拜见暴掠保税边劳笔胆别名帛阑船孛辘财产权车脚夫称怀楮币鹑哨,鹑笛大儿都都摸摸恩谊扼塞该深高格规仿涸辙之鲋环绖黄条花遮柳掩坚肕减杀劫后余生祭灶浚洌疬疡风隆汙慢悖杪忽偏据贫子颇胝佥邪气长荣利肉眼凡夫上宫少房升统蛇螫断腕市买丞失魄摅颂司衡死驴丝茅桃叶渡田躺徒设王浆呜咽匣儿先皇纤柔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