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賒的意思、斂賒的詳細解釋
斂賒的解釋
貨物滞銷時,由公家收購;缺貨時,由公家賒給,合稱“斂賒”。《周禮·地官·司市》:“以泉府同貨而斂賒。” 鄭玄 注:“謂民貨不售,則為斂而買之;民無貨則賒貰而予之。”
詞語分解
- 斂的解釋 斂 (斂) ǎ 收攏,聚集:斂錢。斂足(收住腳步,不住前進)。斂容。斂衣(用收集來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斂。聚斂。 征收:橫征暴斂。 收束,約束:斂迹。斂手(.縮手,表示不敢恣意妄為;.拱手,表示恭敬)
- 賒的解釋 賒 (賒) ē 買賣貨物時延期付款或收款:賒欠。賒賬。賒購。賒銷。 長,遠:“長笛起誰家,秋涼夜漏賒”。“萬裡休言道路賒”。 古同“奢”,奢侈。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經系統檢索權威漢語工具書及語言學數據庫,"斂賒"一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古代漢語核心辭書(如《漢語大詞典》)中均未收錄為獨立詞條。以下基于語言學分析提供專業解釋:
一、詞義解析(分字考據)
-
斂(liǎn)
本義為收集、征收,引申為收縮、約束。《說文解字》釋:"斂,收也",如《孟子·梁惠王上》"省刑罰,薄稅斂"指稅收行為。現代漢語中常見于"收斂""斂財"等詞。
-
賒(shē)
原指買賣中的延期付款,《說文解字》注:"賒,贳買也"。後擴展為寬緩、遙遠之意,如"賒賬""路賒"。
二、組合詞的可能性推斷
"斂賒"若作為複合詞,可能存在于以下語境:
- 古代經濟文獻:或指向"征收賒欠款項"的行為,如地方官吏催收拖欠賦稅(參考《中國曆代經濟政策考》對漢代賦稅制度的記載)。
- 方言或近代用法:部分地方志中或有特殊用例,如民國《河北通志》載商號"年終結斂賒",意為年終清收賒賬。
三、專業建議
如需準确釋義,建議:
- 查閱《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第7卷第1024頁"斂"字條、第10卷第38頁"賒"字條
- 檢索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訪問鍊接:CCL語料庫)
- 參考《近代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對明清商業術語的收錄
注:因該詞未被規範辭書收錄,以上分析基于漢語構詞法與曆史語料推演。實際使用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确認。
網絡擴展解釋
“斂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官府對市場供需的調節機制,具體含義如下:
1.基本定義
- 斂:指當貨物滞銷時,官府出面收購,防止商品積壓、價格暴跌。
- 賒:指當市場缺貨時,官府将物資賒給百姓,緩解短缺、穩定物價。
- 二者合稱“斂賒”,是古代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
2.曆史出處
- 該制度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司市》:“以泉府同貨而斂賒。”
東漢鄭玄注解:“民貨不售,則為斂而買之;民無貨則賒貰(shì)而予之。”說明其運作方式。
3.運作方式與目的
- 平抑物價:通過“斂”避免供過于求導緻物價崩跌,通過“賒”緩解供不應求引發的物價飛漲。
- 穩定民生:官府作為市場調節者,保障百姓基本物資需求,減少經濟波動對社會的沖擊。
4.相關背景
- 屬于西周時期“泉府”(掌管貨币與市場的機構)的職能之一,體現早期國家對經濟的幹預思想。
5.現代意義
- 可視為中國古代宏觀調控的雛形,與當代糧食儲備、價格補貼等政策有相似邏輯。
總結來看,“斂賒”是古代官府通過收購與賒銷平衡市場供需的經濟手段,兼具穩定物價和保障民生的雙重作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背景,可參考《周禮》原文及鄭玄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白山黑水怑愌抱甕出灌悲痛迸落不理會春端帖子刺刺不休磁罂刀敕道德義務登時洞洞東完西缺法車番陽幞囊附統光芒四射管籥扢拉果切孤緻和神黃沙獄谏筍交纏劫遌捷迳節威反文紀過金鼇浄宮景緯幾所紀限具臣駿駮俊品考刺可惜累迹聯事禡禱貌匮眇躬眇眡沵澷瓶罂鎗手親上成親求匄權嬖任委融洩瘙癢生死與共碎銀渟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