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踏布的意思、踏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踏布的解释

亦作“蹋布”。踹布。旧时对棉布整理加工的一道工序。踹匠将漂染过的棉布卷上木滚,放在石板上,上压约千斤重的凹字形大石,一人足踏大石两端,左右往来滚动,以使布质紧密光滑。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观音峰》:“距 上津桥 西北半里,地久废为踹坊,皆布商所佣蹋布者居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踏布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专业词汇,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阐释:

一、纺织工艺术语

指古代染布工序中的关键步骤,通过人力或器械反复踩踏布料,使染料均匀渗透并固色。此工艺最早见于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的“蹂布”技法,需将布料置于石板上,用脚力反复揉压。《中国纺织科技史》指出,该步骤对棉麻织物的质地改良有重要作用,属传统手工染整技术的代表性环节。

二、方言物质名词

在吴语、闽南语等地方方言中,特指一种粗厚耐磨的帆布类织物。清代《越谚》收录该词,注音为“dàbù”,常用于制作劳动服饰或工业衬垫。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将其归入江浙地区特色词汇,与“踏”字的古义“实压”存在词源关联。

需说明该词属于生僻专业词汇,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存续于工艺史研究及方言文献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踏布”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来源区分:

一、传统纺织工艺中的工序
指旧时棉布加工的重要步骤,主要用于使布料质地紧密光滑。具体操作是:将漂染后的棉布卷在木滚上,置于石板,压上千斤重的凹形大石,由工匠脚踏大石两端反复滚动碾压。该工艺在清代文献(如《鸥陂渔话·观音峰》)中有明确记载,属于纺织业历史术语。

二、成语中的比喻义(较少见)
部分词典将其引申为成语,比喻“踏实且有耐心地工作或学习,不急于求成”,强调稳定持久的努力。但此用法在其他权威资料中较少出现,可能为现代延伸含义。

建议参考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号案屯暴暴保信本枝百世菠萝蜜昌鼠长太息淬鉴打灯笼杜义烦嫌吠奢風烈风清弊絶分领刚罫遘遇观时规磨过山炮害义寒人好好横川黄唐画影图形晦浊机变如神解柄近代巨富可杀空载口戏鳞辏流贬龙星满魄么眇民力蹑足凭恃破璧窃辔丧身三悊声伎声奢糁盆输输宿治汤邑天隐外野翫世维生僞讬先贤希留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