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直;平坦。 晋 左思 《魏都赋》:“长庭砥平,鐘簴夹陈。” 唐 封孟绅 《赋得行不由径》:“欲速意何成,康庄欲砥平。” 宋 范成大 《馆娃宫赋》:“半紫崖而砥平,访 馆娃 之故宫。”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广庭砥平,翼以飞楼。” 清 魏源 《登太行绝顶》诗之三:“絶顶竟砥平,万马屯崇墉。”
(2).比喻安定;平定。 唐 李白 《大猎赋》:“是三阶砥平,而皇猷允塞。”《旧唐书·马燧传》:“烈烈我祖,膺期而昌,剗灭羣凶,砥平四方。”《旧唐书·李珏传》:“今四海镜清,八方砥平,厚敛於人,殊伤国体。”
汉语词典释义
一、字面含义:平坦如砥
“砥”指质地细腻的磨刀石,“平”意为平坦、无起伏。“砥平”本义形容地面或物体表面像磨刀石一样平滑、平整。
例证:
《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汉语大词典》释“砥”为“磨刀石”,引申为平坦。)
二、引申义:安定太平
在文学语境中,“砥平”常比喻社会局势稳定、民生安宁,强调消除动荡、归于平状态。
例证:
唐代刘禹锡《贺赦表》:“寰区砥平,氛祲荡涤。” (《古代汉语词典》注:“砥平”喻天下太平。)
(注:以上来源链接均为可访问的官方平台,确保信息权威性与可追溯性。)
"砥平"是一个汉语词汇,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本义指平直、平坦 多用于描述地形或物体的平整状态。如:
二、比喻社会安定、局势平定 常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表达政治稳定:
该词源自"砥"(磨刀石)的平整特性,既可用于具象空间描写,也可抽象表达安定状态,常见于古代辞赋和政论文章。如需了解该词在"砥平绳直""中流砥柱"等成语中的延伸用法,可参考相关文献。
白发青衫百味羹碑帖笔才不辞劳苦长没常世朝饥城关诚効筹河攧背吨公里恩格斯梵语乏事匪僻负案弗是贡箋构患糓旦姑嘬蚝蛎奸僞皎察交煽敬天爱民稷穑空心架子口溜子狂风怒吼浪迹累牍连篇镣锁凌床马料麪市谬耄木位喷壶乾草讫尽清抗诠译人虏忍事实墩墩受禄私胎台检挺正提引脱败外方无全汙杀五知遐篇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