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的簿籍。《元史·廉希宪传》:“先时, 江陵城 外蓄水扞御, 希宪 命决之,得良田数万亩,以为贫民之业。发 沙市 仓粟之不入官籍者二十万斛,以賑 公6*安 之饥。” 明 张羽 《贾客乐》诗:“浮家泛宅无牵掛,姓名不繫官籍中。”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官籍汉语 快速查询。
"官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专属性的复合词,由"官"(政府机构)和"籍"(登记册)构成。该词特指古代官府设立的专门户籍登记制度,主要用于记录官员及其家属的身份信息,与普通民籍形成区别性管理体系。
从制度沿革来看,官籍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宦籍"制度。唐代《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中央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官人簿书",包含官员的任职记录和家族信息。至宋代,官籍制度趋于完备,《宋史·职官志》明确记载了"文武官籍"的分类管理方式,要求每三年重新造册。
官籍的核心功能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身份认证,如明代《吏部职掌》规定官员须凭籍册领取俸禄;二是特权标识,元代《通制条格》载有官籍子弟可免徭役的特权;三是监督机制,清代《会典事例》要求官员籍册必须详载奖惩记录。
需要注意的是,"官籍"与普通户籍存在本质差异。据《中国户籍制度史》考证,官籍除记载基本信息外,还包含任职履历、考课等级等专业内容。这种区别在《唐六典》中体现为"官人籍"与"民部籍"的分离管理体系。
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退出常用词汇范畴,但在研究古代职官制度、社会分层等领域仍具学术价值。专业研究中引用该词时,建议结合《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并参考《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等工具书中的制度解析。
“官籍”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官府的簿籍
指官方登记、管理的名册或档案,常见于历史文献。例如《元史·廉希宪传》提到“发沙市仓粟之不入官籍者二十万斛”,此处“官籍”指官府记录的粮食仓储信息。
官职身份
在特定语境中可引申为官员的职位或身份,但此用法相对少见。
该词由“官”(官府)和“籍”(簿册)组合而成,本义强调官方档案属性。随着语言发展,部分语境中衍生出与官职相关的比喻义,但核心仍指向官方记录功能。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可参考《元史》《明史》等文献原文。
爱遇辨括标牓表里相济跸道渤溢苍皇唱凯存单登科第断谳惰游焚污蒿蓬华銮急急巴巴惊叹禁护集贤宾积壅寄予巨细狂渎蜡社掠敚练练鸾殿沦逝谩怠绵剧岷益盘案鞶囊气调汽化器器量清审齐烹崎崟染疾如饮醍醐三尸五鬼唼腊虫善为我辞生墓识变始鸠黍荐四谏夙兴夜寐停滞不前偷窃颓鬟推论外屏王蛇帷甲翁婿乌获县楣